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1999年高考时间-1999年高考时间及科目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全国2003年统一高考是那日2.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3.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4.从1999年的高考聊起5.昆明高考时间2023年具体时间全国2003年统一高考是那日2003年以前,高考时间每年7月7、8、9日。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大学最重要的入

1.全国2003年统一高考是那日

2.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

3.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4.从1999年的高考聊起

5.昆明高考时间2023年具体时间

全国2003年统一高考是那日

1999年高考时间-1999年高考时间及科目

2003年以前,高考时间每年7月7、8、9日。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海南省为考试局)命题,每年6月7日、6月8日为考试日,部分省区高考时间为3天。

2015年起,高考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

1999年。

1999年,高考综合测试引入“X”,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这种改革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首先在广东省试行。“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高考改革

普通高考命题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多数省市是近年来第一次将地理、生物列为考试内容,这两科考试范围暂定为必修课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教学的现状,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3+X

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每年7月7、8、9日。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1、1977年11月到12月期间,准备仓促,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并组织考试,分文理两类。1978年开始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这一阶段确立了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

2、成型阶段:1983--1987

这个阶段是以外语成绩100%计入总分为开端,这体现了外语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1985年在广东省首先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更是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题水平。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大胆实践,为今后高考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调整阶段:1988--1993

经过十年的摸索,高考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于是,以上海为首带动全国进入高考全面调整的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1988年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以及198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并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会考后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由招生高校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一门,形成3+1的模式。后来,到1992年高考结束后,新的高考模式大体确立,也就是所谓的3+2模式。

此模式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分文理两组设置高考科目: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4、稳定阶段:1994--1998

这段时期是高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原来,在第3阶段末期,原国家教委提出:会考后的高考,在改革科目设置的同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将相应改革: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在择优前提下,调整试题难易度;

实现考试的标准化,以逐步做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这使得这一阶段的试题区分度增大,试题难度越来越大,然后,随着“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出现,高考需要新一轮改革。

5、新课程改革:1999-2003

这一阶段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高考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的设置方案”,其中“3”是指语数外这3门必考科目,“X”的选择比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文理综(史地政物化生)中选择一门或几门。

由于X的可选择性,“全国高考一张卷”的历史格局被彻底打破,1999年广东率先进行“3+X”科目改革。(99年广东参加高考的孩子感觉很心塞那,你们是实验的),教育部决定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3+X”高考改革。进入2002年,北京市全部科目实行自主命题,以此为开端,下一阶段要来了。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试行了春季招生考试,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所用试卷也就是所谓的“春招卷”,后来上海也开始进行春季招生,这是高考全国高考的一个巨变的机会,如今(到2015年春季)只有上海还在继续探索春季招生,上海能否带动全国,打破“一考定终生”,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6、开放阶段:2004--2006

教育部于2004年2月份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单独命题的范围,在部分省市实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2004年新增的单独命题的省份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试卷,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的高考试卷。

2005年新增山东,江西,安徽,2006年新增四川,陕西,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增加,于是全国高考呈现明显的开放趋势。

百度百科-高考

从1999年的高考聊起

1999年的七月七日,我一早就从家里到了学校,看看手表,还有两个小时才考试,于是就在操场的石凳上休息,现在已经回忆不起那时候想了些什么,可能是考试本身,也可能是美丽的姑娘,还有可能是大学要开始的生活。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中写道: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我那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包括已经经历的十七年和即将经历的十九年里,我会重复着,轮回着,一遍又一遍的索取着,一次又一次失去着,在这个过程中痛苦着,浑然不自知,陷入宿命中,而这次高考,也只不过是许多场以失败而谢幕的演出中的一场。

从有记忆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身边所有同龄的孩子中凸显出来,早早的开口说话,丰富的语言,认识不少汉字,会心算,会背唐诗宋词,谈吐得体,懂礼貌。

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活的学校院子里,我成为大人们夸赞的对象,老师们夸人有一套,他们不使用空洞的赞美,而是以案例的方式,比如出一个算术题,说一句唐诗的上句,挑一两个比较难的字,乐滋滋看着我答出来,在旁观者一次又一次惊讶的目光里,斩钉截铁地给我下一个“神童”的论断,还不忘补上一句,这孩子以后是上理工科大学的料,在一座四线的小城市里,这就是最高的评价了。

你看看,只需要做道算术题,背首唐诗,认个汉字,就可以获得一次夸奖,这真的是一笔好买卖,激励来得太容易,可能在那些大人眼里,这样的夸奖不算是什么激励,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比一颗糖也不遑多让,况且这样的表扬可能也伴随着糖果一同到来。

这背后更大的意义是,这成为一个孩子成长的动力来源,也决定了其在觉醒之前的模样。不会做算术题的孩子,不需要靠答题换糖果和表扬,而有可能是吃饭的时候表现得好,会模仿跳一段舞蹈,甚至是能够坐在小板凳上不动。我是肯定无法想象这些事情也可以换糖果和表扬的,他们也不会想到做一道算术题也可以得到表扬。

当我真的确信吃饭吃得好也可以换来我需要的糖果和表扬时,我也不会去换,因为对我来说,那个比做算术题麻烦多了,不划算。你看,小孩子其实也会衡量,人从一生下来就在衡量,利弊得失,尽在心里。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一点点特质,以及父母和亲友给予奖励的方式,最后就成为一生痛苦的开始。

那些靠坐着不动获取奖励的孩子,最后相信遵守规则是人生的真谛,然后被规则折磨到无可忍受时,就进入了痛苦的轮回;那些靠模仿行为获得奖励的孩子,最后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偶像和传记,偶像崩塌的时候,也进入了痛苦的轮回;那些靠吃饭表现好获得奖励的孩子,最后以为满足他人的要求是唯一的路径,在要求无法满足或被无理的要求欺骗时,同样进入了痛苦的轮回;还有一些从小并未从别人处获得奖励的孩子,他们则更早就陷入寻找奖励的痛苦轮回中。

后来上学了,我突然发现,激励来得不容易了,第一个是评价标准在发生变化,你要完成作业,还要经过考试,获得激励的条件就是分数。第二个是激励变得不频繁了,你只有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才能有获得激励的机会,而这也是有风险的,如果你第一次考了第一名,第二次考了第二名,可能也无法获得激励,这个实在是难以平衡。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不愿意屈从于规则的我发现了一个捷径,那就是在课堂上寻找新的解题思路和不同观点,这个也可以获得奖励。你可以答出一道别人答不出的题,可以在语文课上总结中心思想时标新立异,可以在历史、地理这些课程里表现出知识面的丰富,这些也都会获得激励。这样的激励虽没有考试那么大,但贵在机会多,可以频繁获得。

但是这就要求你必须不断扩充知识并找到关联,于是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但每每阅读并不十分深入,因为对于获得激励来说不需要深入,只要能提出新的观点就可以,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你能比别人多说出一个概念其实就够了,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是需要时间的,这并不十分划算,不如浅尝辄止。

其实这个时期激励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形式都不同,有的是奖状,有的是新衣服,有的是玩具,也有的是人民币,但都离不开一句表扬。我沾沾自喜在于,我可以通过这条捷径,直接获取这个终极激励——表扬。我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会经常举手回答很多人已经站起来但并没有回答出的问题,然后在老师的表扬中结束教室里尴尬的氛围,这样的场景一再出现,美妙到令我陶醉,可我并不知道,这一切实则继续进一步导致了痛苦的轮回,因为这样的激励就如同毒品一样伴随了我的前半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放弃物质的奖励,而专注于精神的奖励,因为物质的奖励对我来说太过于难获得,父母、家人、朋友不会因为我的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和知识面宽阔而给予我物质。在那个年代,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好而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同时伴随一句表扬,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快乐来自于那个精神的奖励。孩子并不能清楚地分辨究竟是那件玩具还是那句表扬给他带来了快乐,所以也会有一些孩子习惯于考试,并且对物质有极强的渴望。

我的这种获取奖励的方式则相对单一,以至于我一直认为表扬是获取快乐唯一的方式,然后从追求快乐到追求表扬,甚至是习惯以独特的观点来获得表扬。

因为这样的获取机制太顺畅,使得我也放弃了考试获取机制,因为那太漫长,成本太高。所以我虽然很聪明,但是从来没有在重要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中考如此,高考如此,考研亦是如此,所有的其它考试也是如此,我不认为这会给我带来奖励,所以我也就不会去研究和训练自己。

1999年的高考,我没有考好,但最后总算也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于是在大学里继续重复上演着追逐表扬的戏码。

这样的戏演得多了,我就开始熟悉了套路,发现还有百变的玩法,比如在某个领域略超周围就可以获得表扬,比如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获得表扬,比如什么样的人设会容易得到别人的表扬,比如如何把自己的索取伪装成付出,我一直剑走偏锋,总是在人群中寻找成为异类的机会,因为这个是我最熟悉的模式,大学里学习成绩好的人多,我就去成为文艺活跃分子,去唱歌、跳舞、演话剧、写诗,上瘾啊,真的上瘾啊。

这样的套路也决定了我会遇到的人。我的女友,朋友,哪一个都是因为我突然发现我的行为可以在他们那里获得表扬。我的初恋女友,喜欢听我唱歌,于是我就一直不停的给她唱,后来我又发现对她的细致照顾会获得表扬,于是我就每天无微不至。我以为这是付出,其实只是对于表扬的索取,索取多了,她也给不了,也不愿意给了,于是感情就走到了尽头。

另外一个女友也是这样,认识她的时候,发现我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获得她的认可和表扬,于是就像上瘾一样,不断地持续地向她输出观点,然后索取表扬,从事业到生活到爱好,直到她无力负担这样的索取,最后走到尽头。人对于给予和索取是很敏感的,表象上看似是同一件事,但出发点不一样,带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需要平衡,而不是完全从自身出发。

人生总在轮回,而我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中,成为了一个喜欢通过标新立异获得表扬的人,而为了维持这个形象,需要不断获取各种碎片知识,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不断转换视角形成新的观点,奖励获取机制决定了行为方式。

这一点很鲜明地体现在生活中,我发现做饭会赢得我太太的表扬,于是我就学习做饭,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这只不过是在我最熟悉的套路上行走着,直到有一天她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每次都要做新菜,我才发现这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套路而已。

人生真的经不起剖析。我的兴趣爱好很多,但好像每一项兴趣的产生,都源于要获取表扬的需求,为了获取表扬,于是不断钻研,产生创新的观点,拔高它,让人觉得有所收获,反馈表扬,获得快乐,这真的是快乐本身吗,还是自己的错觉?从一开始追逐快乐,到追逐表扬,到追逐独特观点,到追逐新鲜事物,一步一步,把自己送入轮回,除了表现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这简直就是一场悲剧。

这样的人生带来的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每一次的轮回边缘都怀有彻底改头换面的冲动,以至于人生总是在经历重大的改变,希望远离原来的一切,人的本能希望由环境的彻底变化将这毒瘾戒除,但是由于没有拷问根源,所以完全没有戒除的可能,反而愈演愈烈。99年高考以后,为了远离一切,我去到了遥远的哈尔滨;2008年,从哈尔滨到了上海;2015年,从传统制造业到创新服务业;现在,则又从上海到了宁波。

这样的人生是割裂的,不连续的,是行尸走肉般的,这种对于表扬,对于独特观点,对于新鲜事物的病态般的渴望,已经在生命之外形成了一个客体,一步一步反过来吞噬生命,太可怕了。

所以,要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人生到底在追寻什么?

深渊就是对自我的内省,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恶,对自己内省足够深的时候,你会看到那水面上倒影的一双眼睛在看着你,如同看怪兽一般地看着你。——《善恶的彼岸》尼采

所以,一定要真正改变这一切,把自己的向往搞清楚,是不是除了快乐外,还有别的向往?即便是回到快乐本身,也要重新去观察,人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只需要奖励的快乐?即便是奖励的快乐本身,除了表扬以外,是不是还有许多其它的形式?即便是表扬本身,是不是除了独特观点外,还有其它的行为也可以获得表扬?

当这一步迈出时,真正的人生就拉开帷幕了。

我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一些,知道自己的向往,并让这种由家庭、环境和时代在我生命伊始为我带来的影响逐渐消散,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我”,这是我当下最需要去做的一件事。

所以站在2018年的高考这一天,用这篇文章宣告我的新生,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把这“毒”戒了去,刻不容缓。

昆明高考时间2023年具体时间

关于昆明高考时间2023年具体时间介绍如下:202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

关于高考的时间介绍如下: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2003年,经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文章标签: # 高考 # 表扬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