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咏物诗高考题-高考诗歌鉴赏咏物诗

tamoadmin 2024-09-2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诗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3.怎样鉴赏诗歌?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诗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

1.高考诗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3.怎样鉴赏诗歌?

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咏物诗高考题-高考诗歌鉴赏咏物诗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思路: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怎样鉴赏诗歌?

如何鉴赏诗歌 诗是一种最精炼的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何其芳 好的诗歌都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读诗使人聪慧,得到美的享受,可以陶冶心灵,净化情感,涵养情操,发展思维,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品味、鉴定、欣赏的意思,是一种高层次的研读和理解。“鉴赏能力”就是学生通过诵读、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艺术、表达技巧进行鉴定、欣赏的能力。诗歌作为最集中精炼的文学样式,具有独特的美,自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在高考的“主菜单”上,诗歌鉴赏是一道令人关注的“特色菜”。 诗歌是文学作品而又有其个性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征,那就是其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正因如此,对于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自应遵循文学鉴赏规律,根据诗歌的自身特征去进行。 诗歌是文学作品而又有其个性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征,那就是其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正因如此,对于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自应遵循文学鉴赏规律,根据诗歌的自身特征去进行。 一.诗言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情节和形象具有“跳跃性”,又因节奏与韵律的需要,句子常常使用特殊结构,即所谓“诗家语”。现代诗歌一般都明白如话,需要对诗的语言细加品味,才能体会诗情诗趣,而古典诗歌还需要读懂诗的词句,如果用读一般文学作品的眼光去读就难于理解,难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形象。如《沁园春?6?1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顾盼大好河山,思绪万端,发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的豪言。只有反复究读、品味,才能感受其意气昂扬形象。 刘勰指出文学鉴赏的一条规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6?1知音》)就是说,文学创作是作者先有了思想感情活动而后发为文辞,文学鉴赏则是鉴赏者从文辞入手去探求作品的文情。刘勰认为只要遵循这一规律,正好比沿着河水寻找它的源头,不管作品的文情如何幽深隐微,也必定可以把它弄明白。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呢?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的。“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须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雅可布逊《何谓诗》)。既然如此,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唯有这样,作品的意义才能与读者融合为一体。鉴赏活动才会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反之,诗歌鉴赏就可能步入误区。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读诗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的太实。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因此,鉴赏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译成白话,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被破坏了。所以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下面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步,朗读。一读有关资料,了解艾青写作此诗的背景,明确鉴赏要点,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二读全诗,读准诗句的节奏和韵律。这是阅读的基础性的第一步,理解是否正确,从朗读停顿是否准确可以表现出来。如“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就是错误的,诗句的原意是“数不尽的……凄苦”,所以停顿应为“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第二步,品读。这是一首长诗,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又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本诗是以诗人感情发展为线索来写作的。第一层(1-3节)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抒发悼念之情。1、2节朗读时宜比较平缓、低沉,第三节有明显的悲凉,朗读更深沉、缓慢……另外还要指导学生体会诗歌通过回还反复、排比、比喻等手法,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抒发了对她深切的眷念、崇敬与由衷的赞美之情。尤其诗歌的最后一节,语句最少,感情却最强烈。诗人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 第三步,诵读。在读出语言情味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形成语感。例如,本诗采用了复沓韵唱的方式,即每节第一句与最后一句相同,但朗读时却因感情变化而有区别。如第6节首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尾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的新客了。”起句用“!”要读出惊异、疑惑的感情来,经过一段叙述后,尾句用“。”作结,就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就有了对这个家的反叛的情绪。 二.感悟形象 诗歌里的形象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的艺术表现,鉴赏时把握诗歌的形象是体味诗歌意境的必由之路。 诗歌的形象是诗人精神的载体,它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经历、气质、个性,甚至社会背景,因此鉴赏诗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与心理,追寻诗人思想的轨迹,寻求与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共鸣,才能正确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对诗歌进行反复吟诵,以自己的主观感情走进诗歌所创造的客观世界中去,寻求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共鸣。读李忱的《瀑布联句》,我们感悟到一个具有凌云之志的一往无前、冲决一切的气势磅礴的瀑布艺术形象;读柳宗元《江雪》我们感悟到一个傲然不屈的坚贞的渔翁形象;读岳飞《满江红》,我们感悟到一个渴望为国杀敌立功、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统一祖国的光辉形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备尝离乱之苦时忽闻官军“收蓟北”的欣喜若狂之情。鉴赏此诗时,经反复吟诵,走进诗歌所创造的客观世界中去,体验到诗人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如春雷乍惊,春潮奔涌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怎能不“涕泪满衣裳”呢?“却看妻子”,心头多少话儿,却无从说起;无心写作,“漫卷诗书”,与家人沉醉在无比的欢乐中;白首之人,“放歌”“纵酒”,青春时光,鸟语花香,正好回故乡;展开想象翅膀,料想回乡之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至此,我们感悟到诗人“初闻”官军“收蓟北”后的欣喜若狂,感悟到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脉搏跳动。 三.享受诗美 大千世界,万物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美总是事物的客观存在。而诗歌则是大千世界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操美、理想美的艺术语言的总结和诗人情感的凝铸。因此,诗歌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审美思想,给人以美享受。 李白《静夜思》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回肠荡气;率真之语,使人顿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明快的节奏、欣喜若狂之情,给人痛快淋漓的美的享受。读陶渊明《归田园居》,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向我们迎面扑来。……在诗歌中,要引导人们体会、享受诗歌那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美。 首先是采取感情朗读、创设情景等方式,通过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产生“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通过配乐诗朗诵,在激越悠扬的古筝音乐中享受大自然的壮观美。 其次从诱发语感和美感入手,咀嚼词句,摘抄佳句,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欣赏语言美的能力。如教苏轼的《念奴娇?6?1赤壁怀古》,通过反复吟诵形成语感,再通过品析“穿”“拍”“卷”“雪”“画”等词来领会,欣赏赤壁壮丽景色;通过品析“遥”“谈笑”“梦”等词来理解、品味诗人所抒发的向往古代英雄,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再通过引导分析其写景、咏史、抒情的有机结合,来体味情景交融的豪迈风格,享受“豪放”派的阳刚之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6?1知音》)总是要演奏过上千支乐曲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口剑而后才能鉴别兵器。要提高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多读、多思、多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鉴赏诗歌的目的,领悟诗歌的魅力。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文章标签: # 形象 # 诗歌 #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