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2013年高考历史,2013年高考历史政治地理试卷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3年小高考各科考试的具体时间2.2013年贵州高考用哪套卷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4.2013年高考是几月几号5.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湖北高考历史最高分:2020年理科华师一附中唐楚_725分,2018年文科华师一附中杨庚晨688分。2020年理科状元总分725分,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理科学生唐楚_今年高考成绩高达725分。文科状元667分,来自荆门

1.2013年小高考各科考试的具体时间

2.2013年贵州高考用哪套卷

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4.2013年高考是几月几号

5.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3年高考历史,2013年高考历史政治地理试卷

湖北高考历史最高分:2020年理科华师一附中唐楚_725分,2018年文科华师一附中杨庚晨688分。

2020年理科状元总分725分,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理科学生唐楚_今年高考成绩高达725分。文科状元667分,来自荆门龙泉中学。

2013年理科状元来自襄阳五中贺维艺689分,文科状元来自襄阳五中李卓雅651分。

2014年理科状元来自襄阳四中龚晓曦700分,文科状元来自武汉三中陈君仪657分。

2015年理科状元来襄阳五中刘世豪699分,文科状元来襄阳五中陈凤竹643分。

2016年理科状元来自武汉三中梅知雨707分,文科状元来自武汉二中曹洁伊652分。

2017年理科状元来自随州二中肖雨700分,文科状元来自襄阳五中范筱雨683分。

2018年理科状元来龙泉中学郑凌骁715分,文科状元来自华师一附中杨庚晨688分。

2019年理科状元来自钟祥一中常书杰712分,文科状元来自襄阳四中刘雨桐676分,襄阳市理科第一名(省第二名)来自襄阳四中周泽恺710分,省文科前三甲均出自襄阳。

2013年小高考各科考试的具体时间

太和殿

建筑:太和殿坐北朝南,庄严雄伟,磅礴大气,集中国北方建筑的特色于一身;红墙黄瓦,象征着皇室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整体呈对称性,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

政治: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英国的建筑我没有见过,不过从英国的制度那里,我还是可以大致想来的

政治: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是一种象征,首相才是实际的国家掌权者

额,大概就这么多了,我是刚刚做的,要是有什么疏漏之类的,还请楼主见谅

2013年贵州高考用哪套卷

1月12日:8:00—9:30 数学 10:15—11:45 外语 14:00——16:00语文

1月13日:8:00—9:30 地理 10:15—11:45 历史 14:00——15:30物理

1月14日:8:00—9:30 生物 10:15—11:45 化学 14:00——15:30政治

1月15——17日: 信息技术

仅供参考,具体请看准考证

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根据省教育厅、省考试中心通知:

1、2013年贵州高考正式采用新课标全国卷。

(1)与大纲卷的区别是:新课标卷由“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

下面以2012年全国文综卷(地理、政治、历史合卷)为例,试卷结构如下

A、第一卷(选择题)仍然是35小道题,每题4分,只是历史题和和政治题的位置互换(地理仍然是1—11、第12—23大纲卷是历史,新课标卷变为政治、第24—35大纲卷为政治,新课标卷变为历史)。

B、第二卷(综合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具体如下。

必考部分:36(22分)、37(24分)两题为地理题;38(26分)、39(26分)题为政治题;40(25分)、41(12分)为历史题。

选考部分:42(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44(环境保护)为地理“三选一”(只选其中一道作答,共10分);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为政治“二选一”,共15分);47题(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历史“二选一”,共15分。

(2)其他科请参考2012年高考各科的全国新课标卷。

2、贵州省2013届考生,请按新课标高考模式进行复习准备。

2013年高考是几月几号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3年高考的日期是6月7日、8日。

高考是中国的一种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教育部或省级考试机构负责出题,每年在6月的第一个周末进行,有些地方还有第三天的考试。

考生要参加以下四门科目的考试,具体安排是:

6月7日:上午9:00—11:30(语文),下午3:00—5:00(数学)。

6月8日:上午9:00—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5:00(外语)。

考生根据自己的文理分科,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文科生要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生要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外语考试有六种语言可供选择,分别是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想要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要参加外语口试。

高考是对中国学生三年高中学习成果的一次总评,是一种比较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对于很多有志向有能力的学生来说,是进入优秀高校的机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决定考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所大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上数据整理自知乎。)

高考的历史:

高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实行新式教育。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开始采用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学校的主要方式。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在那一年,考生们从各行各业奔向考场,参加了11年来第一次高考。其中有许多后来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恢复高考标志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到来,也激发了亿万人民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

从1977年到2021年,40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与时代同步同行。高考科目、时间、分数线、志愿填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2.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却作宣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土地私有制度,成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B.秦朝土地私有制,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

C.秦朝土地私有制,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D.秦始皇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1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14.公元819年,刑部侍郎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来潮8个月,对潮州文化影响深远,使潮州山水皆姓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韩愈

A.得罪其部门长官中书令

B.上书痛斥皇帝遣使迎佛骨使京城掀起信佛狂潮

C.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D.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15.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16.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

A.1935年 B.1938年 C.1945年 D.1948年

17.任新民(1915~),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1949年7月决定从美国回国。当时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

A.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邀请

B.苏联给中国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术资料

C.看电视闻到美苏“冷战”浓重的火药味

D.敌视中国的美方从中极力阻挠

1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19.“……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B.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D.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

20.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下列材料应该排除的是

A.《物种起源》 B.《权利法案》

C.《哥伦布航海日志》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1.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风颂》

②《大卫·科波菲尔》

③《十日谈》

④《等待戈多》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38.(26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6分)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8分)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6分)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6分)

39.(26分)“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社会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公民”“公民社会”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古代社会中后期,“臣民”概念取代了“公民”概念。

材料二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民主”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大意是:暴君夏桀不配做民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三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开始形成于15世纪后,随着自由市民的产生,17-19世纪在维护市民利益的民族国家运动和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冲击下,受法国影响最终有了今日之含义。

材料四在中国,“公民”作为外来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西方传入的,而在法律文件中正式统一使用“公民”概念,则要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臣民”与“公民”的本质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赋予“民主”一词的不同含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列举两部欧美在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中提出或颁布的文献成果。(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现代中国实行了哪些制度?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公民社会”的认识。(8分)

文章标签: # 历史 # 中国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