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数学考点大纲_高考数学知识点大纲

tamoadmin 2024-06-28 人已围观

简介1.2012山东理综英语数学高考大纲2.2006年高考的数学考试大纲3.谁有2009年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4.上海高考数学理2011内容大纲5.求高中数学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大纲考试范围6.高考数学全国考试大纲中,文理科的具体区别,尽量列出表格,或告诉我网址,谢谢~7.2019年湖北高考大纲数学考点新增两处知识点 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

1.2012山东理综英语数学高考大纲

2.2006年高考的数学考试大纲

3.谁有2009年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

4.上海高考数学理2011内容大纲

5.求高中数学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大纲考试范围

6.高考数学全国考试大纲中,文理科的具体区别,尽量列出表格,或告诉我网址,谢谢~

7.2019年湖北高考大纲数学考点新增两处知识点

高考数学考点大纲_高考数学知识点大纲

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导数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高中导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成绩

高中导数知识点总结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

⑤;⑥;⑦;⑧。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ⅰ求的根;ⅱ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的为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导数与物理,几何,代数关系密切:在几何中可求切线;在代数中可求瞬时变化率;在物理中可求速度、加速度。学好导数至关重要,一起来学习 高二数学 导数的定义知识点归纳吧!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来源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x0+Δ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Δy=f(x0+Δx)-f(x0);如果Δy与Δx之比当Δ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也记作y'│x=x0或dy/dx│x=x0

一、求导数的 方法

(1)基本求导公式

(2)导数的四则运算

(3)复合函数的导数

设在点x处可导,y=在点处可导,则复合函数在点x处可导,且即

二、关于极限

.1.数列的极限:

粗略地说,就是当数列的项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趋向于A,这就是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记作:=A。如:

2函数的极限:

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就说当x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是,记作

三、导数的概念

1、在处的导数.

2、在的导数.

3.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k=,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注:函数的导函数在时的函数值,就是在处的导数。

例、若=2,则=()A-1B-2C1D

四、导数的综合运用

(一)曲线的切线

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即曲线y=f(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k=;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_。

高中数学函数与导数知识点总结分享:

函数与导数

第一、求函数定义域题忽视细节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生想要在考场上准确求出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分母不为0;偶次被开放式非负;真数大于0以及0的0次幂无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答函数定义域类的题时千万别忘了这一点。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

第二、带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带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判断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方法:第一,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然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第二,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能够进行直观的判断。函数题离不开函数图象,而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考生在解答函数题时,要第一时间在脑海中画出函数图象,从图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函数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第三、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求函数奇偶性类的题最常见的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第四、抽象函数推理不严谨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的,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多用特殊赋值法,通过特殊赋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往往是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属于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都要有充分的条件,别漏掉条件,更不能臆造条件,推理过程层次分明,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第五、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有f(a)f(b)<>

第六、混淆两类切线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考生在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第七、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的这类题型,如果考生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很容易就会出错。解答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第八、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类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却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往往就会出错,出错原因就是考生对导数与极值关系没搞清楚。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我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对极值点进行仔细检查。

>>>

高中数学的 学习方法

首先,不要忽视课本。把高一高二的所有教学课本找出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把里面的知识点定理公理等等都看一遍,包括书上的证明也不要忽视。不是说看一遍就了事的,而是真正的去理解他。因为在你高一高二所有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经历了这么多题海战术之后你要做的就是要回归课本。你会发现有些高考题,他是很巧妙的利用了书上一些简单的定义进行变换和引申得到的。所以当老师带着从头复习的时候,不要排斥,而是要回忆,消化,理解和掌握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第二,要尝试着去掌握一些新的定理和法则。在高一高二的时候,老师可能会说这个公式不是大纲要求的,所以不必掌握。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时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你在面对过多新知识的时候,很难消化和掌握。但是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的基础上,在去适当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了解一些考纲之外的,就更容易掌握了。比如洛必达法则,高中虽然不讲,但是在答大题的时候用起来很方便的一个法则。如果你掌握了,你就会比别人做的更好更快更准确。

第三,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比如说画图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等。这个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就是在你每次做完题要注意看解析,看他是怎么分析试题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是怎么讲解和归类的;甚至可以多问一下身边的同学是怎么做这道题的,来寻求一题多解,多思路,看有没有比你的方法更好的方法。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仅省时更省力。

第四,计算能力的提高。讲真,我是没有这个毛病的。但是我身边的好多同学有这个问题,就是明明会做的题一定会算错。小题大题一张卷下来能扣出来10分。嘴上说着是粗心,但我认为不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另一个是自身计算能力太差。这两点都是很致命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会让正确率上升,会做的题会一次性做对。同时,也会节省出很多时间,去做其他的题。所以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要学会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这样到最后才不会后悔

>>>

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成绩

1.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先把基础吃透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万变的根基,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2.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这是必要的,中学的题开型就那么些类型,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主攻错题。

3.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

4.数学的学习一点都不比熟悉电脑游戏难,但也不必像小学生那样搞"题海战术",以"题海战术"这种方法只会使数学越学越糟。做过多的题会让人失去耐心,当做到真正重要的题目的时候反而容易混淆。当我们所学的概念在题目中出现时,那些与重要概念直接相关的题目就是重要的题目。

5.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综合能力的强化。因此,学习数学一定要在基础上下功夫,在数学的学习上不少学生会犯一个错误,因为大多老师和各种数学方法上都说要大量做题,其实它有个前提条件,做题是在三律吃透的前提下才有作用。

6.多从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都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还有受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只想着多做题。因此,学习中要多分析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做到触类旁通,这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数学成绩。

>>>

高中导数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2-2知识点

★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的资料

★ 高二数学文科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

★ 2020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

★ 高中数学函数周期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三数学知识点考点总结大全

★ 高一数学知识点汇总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12山东理综英语数学高考大纲

考。根据查询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得知,坐标变换是高考数学必考的内容之一,出现在向量几何和解析几何中。在向量几何中,坐标变换主要涉及坐标系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变换,以及向量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和计算。

2006年高考的数学考试大纲

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新课标)——数学(理)

Ⅳ.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必考内容和要求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1.函数

(1)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函数分段不超过三段).

(4)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5) 会运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

(1)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 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3,10,1/2,1/3的指数函数的图像.

(4) 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对数函数

(1)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10,1/2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3) 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4) 了解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4.幂函数

(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

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结合具体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三)立体几何初步

1.空间几何体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会用平行投影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四)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会简单应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五)算法初步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六)统计

1.随机抽样

(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2.用样本估计总体

(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不要求记忆公式).

(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变量的相关性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不要求记忆).

(七)概率

1.事件与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2.古典概型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八)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

(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α ,π± α 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 x 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

)内的单调性.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5)了解函数

的物理意义;能画出

的图像,了解参数

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6)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九)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2) 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3) 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 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向量的应用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十)三角恒等变换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1) 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3) 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十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十二)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特殊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1)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十三)不等式

1.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1)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3)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1)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1)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十四)常用逻辑用语

(1) 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4)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5)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6)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十五)圆锥曲线与方程

(1)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

(3)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渐近线).

(4) 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5)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6)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十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2)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3)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4) 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5)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6)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7)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十七)导数及其应用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 通过函数图像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 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

(c为常数)的导数.

(4) 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常用导数运算公式:

(C为常数);

n∈N+

(a>0,且a≠1);

(a>0,且a≠1).

常用的导数运算法则:

法则1

.

法则2

.

法则3

(5)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6) 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7)会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8)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9) 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十八)推理与证明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 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联系和差异;掌握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能运“三段论”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绎推理.

(3)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4) 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十九)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2)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能将代数形式的复数在复平面上用点或向量表示,并能将复平面上的点或向量所对应的复数用代数形式表示.

(3)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两个具体复数相加、相减的几何意义.

(二十)计数原理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正确区分“类”和“步”,并能利用两个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排列的概念及排列数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组合的概念及组合数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十一)概率与统计

(1) 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会求某些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了解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会求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5) 借助直观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6)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7)了解独立性检验的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二、选考内容与要求

(一)几何证明选讲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平行截割定理.

(2)会证明和应用以下定理:①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②圆周角定理;③圆的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④相交弦定理;⑤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⑥切割线定理.

(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了解坐标系的作用,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2) 了解极坐标的基本概念,会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3) 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表示的极坐标方程.

(4)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5) 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不等式选讲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a+b∣≤∣a∣+∣b∣;

∣a-b∣≤∣a-c∣+∣c-b∣;

(2)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

 ∣ax+b∣≥c;

 ∣x-c+∣x-b∣≥a

(3)通过一些简单问题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魔数师唐 希望对你有用!!!

谁有2009年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

2006年高考大纲——理科数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等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要求

《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和拿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二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戏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3)空间想象能力:跟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l)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人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

(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一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III.考试内容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不等式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a│-│b│≤│a+b│≤│a│+│b│.

5.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arccos 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上海高考数学理2011内容大纲

(一)必考内容与要求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 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1)函数

①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⑤ 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

①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④ 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对数函数

①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②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③ 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④ 了解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

(4)幂函数

①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② 结合函数 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①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②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 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 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立体几何初步

(1)空间几何体

①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 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 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 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② 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③ 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直线与方程

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③ 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 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 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① 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 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③ 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④ 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 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② 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5.算法初步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 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 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6.统计

(1)随机抽样

① 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 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2)总体估计

① 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② 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 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 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⑤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变量的相关性

① 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7.概率

(1)事件与概率

① 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② 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2)古典概型

①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②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①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②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8.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①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

② 了解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

①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 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α ,π± α 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③ 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与 x 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 )的单调性.

④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⑤ 了解函数 的物理意义;能画出 的图像,了解参数 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⑥ 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9.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①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③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① 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② 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③ 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①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②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④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①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② 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③ 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④ 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向量的应用

①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②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10.三角恒等变换

(1)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 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②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③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11.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12.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13.不等式

(1)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14.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关系

① 理解命题的概念.

②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③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15.圆锥曲线与方程

(1)圆锥曲线

①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 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

③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

④ 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⑤ 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曲线与方程

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16.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②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③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7.导数及其应用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 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c为常数)的导数.

② 能利用表1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常用导数运算公式:

(C为常数); , n∈N+; ;

; ; (a>0,且a≠1); ; (a>0,且a≠1).

法则1 .

法则2 .

法则3 .

(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① 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② 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① 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② 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18.推理与证明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①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② 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 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19.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复数的概念

①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③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复数的四则运算

①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②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0.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排列与组合

①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

②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

③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二项式定理

①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

②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21.概率与统计

(1)概率

① 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

② 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③ 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 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⑤ 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2)统计案例

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独立性检验

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二)选考内容与要求

1.几何证明选讲

(1)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会证明并应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2)会证明并应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3)会证明并应用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

(4)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平行投影;会证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是椭圆(特殊情形是圆).

(5)了解下面定理:

定理 在空间中,取直线 为轴,直线 与 相交于点 O ,其夹角为α, 围绕 旋转得到以 O 为顶点, 为母线的圆锥面,任取平面π,若它与轴 交角为 β (π与 平行,记 β=0),则:

① β > 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

② β= α ,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抛物线;

③ β < 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双曲线.

(6)会利用丹迪林(Dandelin)双球(如图所示,这两个球位于圆锥的内部,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上方,一个位于平面的下方,并且与平面π及圆锥面均相切,其切点分别为F、E)证明上述定理①情形:当β>α时,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图中上、下两球与圆锥面相切的切点分别为点B和点C,线段BC与平面π相交于点A.)

(7)会证明以下结果:

① 在(6)中,一个丹迪林球与圆锥面的交线为一个圆,并与圆锥的底面平行,记这个圆所在平面为π';

②如果平面π与平面π'的交线为m,在(5)①中椭圆上任取一点A,该丹迪林球与平面π的切点为F,则点A到点F的距离与点A到直线m的距离比是小于1的常数e.(称点F为这个椭圆的焦点,直线m为椭圆的准线,常数e为离心率.)

(8)了解定理(5)③中的证明,了解当β无限接近α时,平面π的极限结果.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坐标系

① 理解坐标系的作用.

② 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③ 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表示点的位置,理解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④ 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的方程.通过比较这些图形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图形时选择适当坐标系的意义.

⑤ 了解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表示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并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相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

(2)参数方程

① 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② 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③ 了解平摆线、渐开线的生成过程,并能推导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④ 了解其他摆线的生成过程,了解摆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摆线在表示行星运动轨道中的作用.

3.不等式选讲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①∣a+b∣≤∣a∣+∣b∣;

②∣a-b∣≤∣a-c∣+∣c-b∣;

③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

∣ax+b∣≥c;

∣x-a∣+∣x-b∣≥c.

(2)了解下列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①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α|?|β|≥|α?β|.

② ≥ .

③ + ≥

(通常称作三角不等式).

(3)会用参数配方法讨论柯西不等式的一般情况: ≥ .

(4)会用向量递归方法讨论排序不等式.

(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6)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为大于1的正整数),了解当n为大于1的实数时贝努利不等式也成立.

(7)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8)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

求高中数学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大纲考试范围

现行新课标高中数学课本(人教A版)

[编辑本段]

数学 必修1

1. 集合

(约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约32课时)

(1)函数

①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⑤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指数函数

①(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3)对数函数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产生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③知道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a>0,a≠1)。

(4)幂函数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②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7)实习作业

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参见数学文化的要求。

[编辑本段]

数学 必修2

1. 立体几何初步

(约18课时)

(1)空间几何体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③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约18课时)

(1)直线与方程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③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①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4)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②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编辑本段]

数学 必修3

1. 算法初步

(约12课时)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②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 统计

(约16课时)

(1)随机抽样

①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④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2)用样本估计总体

①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参见例1),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②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⑤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变量的相关性

①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参见例2)。

3. 概率

(约8课时)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参见例3)。

(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编辑本段]

数学 必修4

1. 三角函数

(约16课时)

(1)任意角、弧度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

①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 的正弦、余弦、正切),能画出 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③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 ,正切函数在 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象与x轴交点等)。

④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⑤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 的图象,观察参数A,ω,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⑥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 平面向量

(约12课时)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①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②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③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①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②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④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①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②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③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④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向量的应用

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三角恒等变换

(约8课时)

(1)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2)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3)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引导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编辑本段]

数学 必修5

1. 解三角形

(约8课时)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数列

(约12课时)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参见例1)。

④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3. 不等式

(约16课时)

(1)不等关系

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 。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参见例4)。

[编辑本段]

数学 选修

选修2-1

1. 常用逻辑用语(约8课时)

(1)命题及其关系

①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②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 圆锥曲线与方程(约16课时)

(1)圆锥曲线

①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③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④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⑤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曲线与方程

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3.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约12课时)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参见例1、例2、例3)。

④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参考案例

例1. 已知直三棱柱 中,∠ACB=90°,∠BAC=30°, ,M是棱 的中点。 证明: 。

例2. 已知矩形ABCD和矩形ADEF垂直,以AD为公共边,但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AE上,且 。

证明:MN∥平面CDE。

例3. 已知单位正方体 ,E、F分别是棱 和 的中点。试求:

(1) 与EF所成的角;(2)AF与平面 所成的角;(3)二面角 的大小。

选修2-2

1. 导数及其应用(约24课时)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参见选修1-1案例中的例2、例3)。

②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的导数。

②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 )的导数。

③会使用导数公式表。

(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①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参见选修1-1案例中的例4);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②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闭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最大值、最小值;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

(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例如,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参见选修1-1案例中的例5)。

(5)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①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做功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②通过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与路程的关系,直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参见例1)。

2. 推理与证明(约8课时)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①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参见选修1-2案例中的例2、例3)。

②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数学文化

①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

②介绍计算机在自动推理领域和数学证明中的作用。

3.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约4课时)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理论)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4)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参考案例

例1.一个物体依照 规律在直线上运动,我们已经知道,其在某一时刻 的运动速度 (即瞬时速度或瞬时变化率)为 在 时刻的导数,即 。今考虑 在到之间位置的总变化。我们把区间 分割成n个小区间,不妨假设小区间的长度相等,其长度为。对每一个小区间,我们假设的变化率近似为某一常量,于是我们可以说

的变化率×时间。

在第一个小区间内,即从 到 ,假设 的变化率近似地为 ,于是有

同样,对第二个小区间,即从 到 ,假设 的变化率近似地为 ,因此有

等等。把在所有小区间上得到的位置变化近似值全部加在一起,得到

s的总变化

我们可以把 在 到 之间位置的总变化写成 。另一方面,当分割无限加细、n趋于无穷时,和式

的极限就是定积分 或 ,也就是 在 到 之间位置的总变化。于是,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也就是说,变化率的定积分给出了总的变化。

特别地,当物体作匀速运动时,即 时,

当物体作匀加速运动时,即 (其中 是常数)时,

一般地,如果 是连续函数,并且 ,那么

这就是微积分基本定理。这里给出的并不是非常严格的证明,但是,它反映了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微分(导数)与积分的联系。

选修2-3

1. 计数原理(约14课时)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总结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排列与组合

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二项式定理

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参见例1);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2. 统计与概率(约22课时)

(1)概率

①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

②通过实例(如**抽奖),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参见例2)。

③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参见例3)。

④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参见例4)。

⑤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2)统计案例

①通过对 “肺癌与吸烟有关吗”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②通过对 “质量控制”“新药是否有效”的探究,了解实际推断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参见选修1-2案例中的例1)。

③通过对 “昆虫分类”的探究,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④通过对 “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高考数学全国考试大纲中,文理科的具体区别,尽量列出表格,或告诉我网址,谢谢~

第3册高中数学分A B版。

必修的基本都要考。

数学的顺序是数列,函数,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统计分析,极限,导数,复数。

大纲要求较高的为数列,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其余要求较低、

2019年湖北高考大纲数学考点新增两处知识点

对照文理科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有如下之具体区分点:

(1)理科: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概念

文科: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及二面角的概念,理解并会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2)理科:能用坐标法解决简单的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文科:能用坐标法解决简单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3)理科: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文科:无

(4)理科: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整大块)

文科:无

(5)理科:(一)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文科:无

(5)理科: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文科:无

(6)理科:无特别提示的限制

文科:1.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对多项式函数不超过三次)。

2.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对多项式函数不超过三次);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对多项式函数不超过三次)。

(7)理科:(三)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文科:无

(8)理科:计数原理

文科:框图

大学高考 12月15日,由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考试说明》(简称“高考大纲”)新鲜出炉。

 高考大纲中,数学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与的高考大纲相比,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有一些微调:函数的概念与表示,由“掌握”变为“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的联系,由“掌握”变为“理解”;考点增加了“定积分的简单应用”,要求为“了解”;考点增加了“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要求为“理解”。

  备考建议

 考生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课本例题、习题和习题重组为载体,抓好基础题型和常规方法的训练落实。老师要对例题和习题进行整合、重组、演变、推广,使学生能够从不同侧面和多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考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堂勤做笔记;2、先“思考”后“答题”;3、要把平时的作业训练当成考试认真对待;4、规范答题;5、对错题勤反思。

文章标签: # 函数 # 了解 # 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