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高于课本,高考完课本全卖了吗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最难高考数学压轴题2.新疆高三现在用的什么教材?新教改对今年高考到底有多大影响?3.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才好呢?具体步骤是什么呢?初中提前预习高中用:《教材完全解读》或《教材讲解》。这样的教材解读有助于把基础打牢,上高中能顺利衔接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学习高中的知识,有好处。因为很多知识随着年级的推移是会前后矛盾的。提前学的话能更好的把握全局。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要自己提前往后学。由于是自学

1.最难高考数学压轴题

2.新疆高三现在用的什么教材?新教改对今年高考到底有多大影响?

3.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才好呢?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高考高于课本,高考完课本全卖了吗

初中提前预习高中用:《教材完全解读》或《教材讲解》。这样的教材解读有助于把基础打牢,上高中能顺利衔接上。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学习高中的知识,有好处。因为很多知识随着年级的推移是会前后矛盾的。提前学的话能更好的把握全局。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要自己提前往后学。由于是自学,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先思考为什么,先理解,在得到解答之后印象也会更深。但是也会碰到的很多难题想不通的,容易打消一些不是太自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凡事都有利弊,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最难高考数学压轴题

高分通过生物考试,取决于三大要素:扎实的基础知识,超强的解题能力,广博的生物知识。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通俗地说,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要课本知识,因为生物考试(包括高考)命题的依据主要是依纲靠本,高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或答案是直接来自课本内容,生物学科考测内容又是众多学科中与课本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所以要想取得高考高分,首先要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的学习首先要认真读书(内容包括课本的正文文字、图表、实验、旁栏内容、课后练习等)。学习课本的基本方法要求是:明确主题、通读课本、突出重点、重视实验、适当拓展。必须以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作为读书有无成效的标准。课本的学习可以通过完成基础知识再现填空题、读书和背书甚至默写、自编练习题等方式得以检验和强化。

其次,还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要对课本重要的生物学述语的归纳整理,对某些生理过程特点原理和结果的整理,因为这通常是非选择题比较常考,也是最规范、最正确的答案来源(例如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生态农业或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特异性免疫形成的机制等等)。②对有关结构式、公式、简图的记忆,这也是生物考测中常考的基础内容,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ATP和ADP的转换式等。③建立知识系统结构网络,建议或提倡以重点概念为核心辐射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归纳方法,如细胞、蛋白质、染色体、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基因、育种、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生态系统等。

对生物科而言,课本学习与完成习题之间,课本学习是第一位的,这也是生物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基础。

二、超强的解题能力

许多学生基本知识(课本知识)好象没有太大问题,但考分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是解题能力不足,这主要涉及到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的不足。解题能力是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一定要配合课本知识的学习,完成一定量的生物练习;做题时要养成认真、细致审题的习惯,要要强烈的依题回答的意识。

但题目不是做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珍惜做每一道好题的机会,并要认真分析小结,举一反三,争取“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解题能力包括会判断选择,会分析解释,会准确、全面、规范地组织文字图表回答三个层次,作为目标高远的学生要必须力求达到第三种层次。

生物科的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双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绘图题、实验题”等等,各种题型的解答都会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要重视解题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例如简答题的开放性较高,主要出现在涉及到原因、原理、生理过程、特点(含优点缺点)、意义、结果、结论等内容,多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比较分析、概括特点意义等表述出现,可以着重解决这方面的答题规律。另外,解题得分能力提高,还要严格规范平常练习的答题标准,培养规范、准确、全面的答题习惯,特别是课本生物学专用名词与术语的正确使用,做错题后一定要善于根据标准答案寻找出错的根源。

三、广博的课外知识

由于生物考试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书外,所以有较广博的生物知识,对于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从而正确解题,作用是很大的。生物学科没有绝对的难题,更多的难题出现在新知识、新问法、新答法,其中新的题干背景信息是加大审题难度的主要来源。

试题的考测内容源于教材,源于基础,但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一直以来的一大特色。如2009年生物高考,考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问题,属于教材的小字内容(即旁栏知识);考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双线期等更细微的图象辩识;考到了鸟类ZW性染色体类型的分析,等等。

应先根据课本适当地扩展自己的生物课外知识,比如,课本中的旁栏知识、教辅资料中的拓展知识、练习题中某些新颖的背景知识等等;也可以结合中学课本的某些重点内容,如酶、光合作用、遗传规律、神经生理、免疫、植物激素、生态恢复等,参照大学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做适当地扩充。

当然,生物科的学习还是应该立足于抓好前面两个环节,并坚信“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基本命题原则,坚定自己能够正确答题的信心。

新疆高三现在用的什么教材?新教改对今年高考到底有多大影响?

一般高考最后的一道压轴题的考试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其综合性比较强,即使是数学比比较不错的的考生,最后的一道题也很少能得满分。

并且最后一道压轴题的分数一般还比较高,想要高考数学能够得高分,那么最后一道大题必须不能丢太多的分数,一般最后一道压轴题的考试出题点基本上固定的,一般都是解析几何、数列、导数等,或者综合性大一些的还可能涉及多一些的知识点。

如果应对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

高考数学的出题点基本上我们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应该注意有针对性的练习,适当地去做专项练习,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做一些考试的大题,然后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熟悉考试题型和考试内容,对于有问题不理解的地方找老师或者数学比比较不错的的同学帮助讲解,帮助自己了解相应的思路逻辑,下次出现类似的题型能够更加轻松的应对。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才好呢?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对,是一样的。新版教材变化很大,具体如下:

2011年全国高考是自治区高中新课程试验以来的首届高考,从乌市教研中心了解到,高考科目教研员出台了“乌市2011年首届新高考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据了解,高考命题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内容包括必修和指定选修两部分,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其中,必修部分或文理科必选的选修部分为必答题,部分选修内容采取超量给题限量答题的组卷方式。

为完成“3+文综/理综”部分的复习备考任务,乌市教研中心组织高考科目教研员认真研读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及其《考试说明》,出台高三各科复课指导,为各个学校师生复课提出指导意见。

2011年新疆首届新高考高三各学科复习策略

语文: 几点注意事项

关于基础和教材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是重视,学生往往很重视语音、字形、词语、病句、标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这些考卷中直接考查的题型,而对并非直接考查的基础知识则重视不够。有些学生到了高三,对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及修辞格的特点和用法等还是模糊一团,直接影响了学生解答一些基础性题目的准确率。

因为语文高考很多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知识点的直接或间接迁移。课本,从教材复习入手,重点是现代文字词、诗文名句、精彩语段的复习和文言文字词基础的复习,注意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切莫被手中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牵得太远。

关于平时练习与测试

高三复习阶段,很多学校常常有日练、周测、月考以及大规模的模拟考试。首先,练习及试题的选择与组合,务必强调基础性,始终把基础、规范、实用放到首位;其次,练习与检测必须与该阶段的复习备考重点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绝对不能复习备考的内容是一套,而练习检测的内容又是照搬别人或别的学校的试卷;第三,评卷时要放松一些,可以去严格要求具体内容,但是,不要吝惜分数,让学生劳有所获,学有所成,不断增强备考信心。第四,可帮助学生制作一个备考点之类的图表,每一次的练习检测都可以在图表中做一做标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也是有系统有规律的,自己付出了也是会有效果的。

关于试卷讲评

进入复习备考阶段以后,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讲评资料试题。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没有对内容进行取舍,凭借自己的既往经验,无视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滔滔不绝地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评。什么都想抓结果可能什么都抓不住。

基于这种低效的操作现实,我们急需调整思路,在试卷讲评课上作有重点地讲评。对所考试的内容分得清楚轻重缓急,敢于对一些内容在一些学生身上大胆地进行战略放弃。对于一堂课上暂时“放弃”的其他内容,通过一节一节的有重点的讲评,逐步衔接起整合起全部内容。

关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多元推进

现在,复习备考不能够顾此失彼或者只抓知识、能力了,在当今的高考要求下,必须注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多元推进。在今天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纯知识的成分越来越少了,而素质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在出现在要求了。

对知识型的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清晰准确度,不要去随心所欲地扩大范围,要注意保温训练;对能力型的内容,要尽其所能地系统化和突出实效、拎出重点,要注意清晰化的训练;对素质类的内容,不应将其看作是虚浮的东西,而要与一个人的整个语文修养、语文视野、语文底气联系在一起,要注意不时地点拨提升,并注意多元、整体地推进。

关于“大部队”的主线复习进度与个别学生复习进度小计划的关系

在高三总复习中,有些学生的复习计划未能紧跟老师的复习战略,甚至完全撇开老师的复习安排独立搞自己的复习小计划,这是最容易多走弯路步入歧路的短视行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复习进度制定自己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当然,对那些思维素质扎实全面、自学能力较强、对自我学习状况和特点有较为清醒认识的学生,可以适度放手,给予空间,引导他们制订一份兼容性好、留有时间弹性的小计划。

关于各种模拟卷和所谓高考信息

所有模拟卷都可能带有某种思考和倾向,要关注其合理科学的方面,考试信息自然要留心,但切不可热衷于来自旁门左道的所谓“信息”“动态”,最可靠地信息还是“课标”“大纲”及近三年的高考试卷。更不要迷信所谓的猜题、押题。

数学: 新课标卷与原大纲无论在试题结构,还是试题范围,以及难度要求等都有较大差异,2011年我区的高考数学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因此,有必要弄清近几年来由考试中心命制的数学试题的特点,关注对这些试题的评价。

分析近三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海南、宁夏高考课标试卷不难发现:基本初等函数I、基本初等函数Ⅱ、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平面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及其案例等是新课程中的主干知识块。

新增内容包括(如函数的零点、三视图、程序框图、茎叶图,文科的复数和系列4,统计的直方图、散点图和回归直线方程,定积分、条件概率、全程量词与存在量词、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等)几乎均有考到。

删减内容(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线段定比分点,分式不等式,反函数,计数原理(文)等)不在命题范围内;数列在解答题中位置前移或不出现;统计内容进入解答题。

文科立体几何变化较大,按照课标和考纲的要求,文科立体几何部分只学必修2的两章,而且其内容较原大纲教材有大幅度删减和降低,因此,备考中要更为关注无图想图,以及对几何体的认识与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解答题(选答)“超量给题,限量答题,试题稳定,难度不大”

以“学”定“教”,落实目标

尽管高考的数学试卷有一定的模式,考题的命题有原则性,但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一是课堂容量问题。一些教师曲解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实际内涵,产生了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这样的大容量课堂尽管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都很大,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课堂教学容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让学生能“吃得了”,又要让学生“吃得饱”。

二是选配例题问题。课堂上选配的例题,目标性要强(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有巩固“双基”的基本题,又要有提升能力的综合题。选配的综合题要做到“瞻前顾后”“上挂下联”(题目既要“上挂”前面复习过的某些知识,又要“下联”后面还没有复习到的某些知识),这样才可能达到“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培养能力”的训练目标。

三是如何讲题问题。当例题出示以后,教师不应急于跳到前线充当解题前锋,去给学生提示或点拨,允许论中存异,暂容议中存伪,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不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教师的思维轨迹上来。

英语: 2011年新疆地区高考英语学科考试,已经确定恢复含听力测试的考试形式。尽管2011年新疆地区高考方案还未正式公布,但据说明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可能选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卷)》,根据多年来自治区招办成功组织考试的经验和各中学成功指导考试的教学实践,考虑到考生对考试形式的熟悉程度,还要考虑规避风险、保持稳中求变等各方面多大的因素,自治区选择宁夏、海南卷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卷)与《全国卷一》的试卷结构和题型,除了阅读理解部分最后一篇材料和短文改错在答题方式上略有不同外,试卷其他所有内容及答题形式完全一致,确切的说,宁夏、海南卷就是《全国卷一》。

《全国卷一》与《全国卷二》比较,在试卷内容和试题考查形式上还有以下不同:1、《全国卷一》含有听力形式的考试;2、《全国卷一》删去了三种题型(单词辨音,5道小题,满分5分;补全对话,7选5,5道小题,满分5分;单词拼写,10道小题,满分10分);3、《全国卷一》阅读理解部分,提供五篇文章,要求考生阅读并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20道小题,满分40分);《全国统一考试 宁夏、海南卷》阅读理解题,前A、B、C、D四篇阅读材料,答题形式与《全国卷一》阅读理解部分答题形式一致,最后E篇阅读材料,答题形式是:阅读并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这就是我们今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加强训练的答题形式——超量给题,限量答题;4、短文改错题《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的测试形式一致,但赋分有所不同;《全国卷一考试 宁夏、海南卷》短文改错部分测试形式是有变化的:短文中共有10处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10小题,满分10分(变化:是否每行都没有错,不明确告诉考生,仅限10处错误,多答题不得分。答卷难度显然加大);5、书面表达《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的测试形式一致,但赋分有所不同。《全国卷一》书面表达满分25分,《全国卷二》书面表达,满分30分。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学生修完必修教材模块1至5,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合格者则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参加高考的学生,要修完顺序选修教材6至8模块。复习要把握的三个原则:一是,如果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延伸,那么一定要把二者“糅”起来整合复习,要以必修内容为主带动选修内容的复习。二是,选修内容的复习要注意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于那些成“独立模块”的选修内容,一定要重点复习。三是,对必修内容的复习要注重应知的、基础的、必会的。总之,要让我们每个参加明年高考的学生,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上要有所作为。

政治: 2010年的新课程高考卷的政治特点对2011年的高考复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高三政治课复习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导向。据此,2011年,新疆的新课程高考政治整体会基本稳定;会注重基础性,仍会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仍会以热点为依托,坚持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按照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

1、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能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准确地识别和选择知识,准确地调动和表述知识,不仅能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解答问题,还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试题所给的信息入手,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这一能力强弱的突出表现是能否简明、准确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观点,能否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程度。 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究问题的能力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新课程高三复习指导意见

高考能否取得优秀的成绩,有三条规律可寻:一是领悟政治考点的实质和内在联系,这是取得高考优秀成绩的基本前提;二是了解时政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取得高考优秀成绩的重要保证;三是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能力和技巧,这是取得高考优秀成绩的关键所在。以生为本,构建专题复习体系,应该是提高政治复习实效的最有效方法。

1、加强信息搜索和研究;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4、提升人文素养,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5、精选习题,训练有度;

6、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历史: 首先简单总结近几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

1、以新史学范式为导向,突出不同史学范式的融会贯通。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是近年来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范式,这些史学范式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得日益明显。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在试题中逐步渗透目标立意。新课程制定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在试题中日益增多。

3、以文字材料为主体,图表材料明显增加。试题以文字材料、照片、折线图、数据表格、地图材料、文物图、历史遗迹等形式为载体,考查考生思维过程及对历史名词、现象、事件的本质认识。

4、重视古今中外联系,试题综合性明显增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而按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无一列外将中外历史编到了一起,这有利于将中国史放到整体地世界史的背景中考查,向学生传输新的历史观念。这一点在非选择题部分体现尤为突出。

5、重视开放式试题创设,试题彰显学生个性。设置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如提供材料,要求考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方法,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轮复习法: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复习法;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复习法;

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3、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

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复习,“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明确把能力要求归纳为四大方面: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在“考试范围与要求”方面变化很大。

1、2009年“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考生可根据自己选修模块的情况,在选考内容中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的题目,按要求解答。

2、2009年删除了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教材的具体考点。但在考试范围里提到考试内容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3、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4、在自然地理中,考试说明并没有一味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人文地理的内容变化比较大,弱化了区域地理的具体要求。

5、2009年增加了一些新考点。新增加了体现地理学科时代特性的如“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6、2010年的考试《说明》强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地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地载体。

复习重点和方法:

1、教材方面,以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内容的主干知识为复习主线,在相应知时节点上穿插初中地理的区域性知识加以拓展。

2、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内综合,特别是主干知识的综合;课堂教学强调突出重点,特别是重点知识的讲、练结合。尽量采用近两年的正规高考试卷练习,减少错题给学生带来的时间浪费;课堂教学过程强调分析、理解、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落实;课堂教学以学案为载体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网络。

3、学生答题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审图,审文字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修饰语。各类图中往往隐藏了答题信息,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审题时对重要信息做出标志;回答问题要全面,抓住关键词,将最重要的知识点写在最前面;答题条理清楚,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答题时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切忌滚车轮式的重复答题。简单答案逻辑化,复杂答案条理化;

在平常的答卷纸上作答就要求字迹工整,在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

物理: 预计试卷采用全国新课程试卷,现根据2010年全国新课程试卷命题特点,对2011年高考备考提出备考建议:

1、新课程卷估计采取理科综合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试卷结构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第Ⅱ卷由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物理必考题为2道实验题,2道计算题。物理选考题是在物理3-3、3-4、4-5的3个模块中各出一组题,其中,每一组包括一道选择题(5分),一道计算题(10分)。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

2、2011年的新疆物理学科的必考内容估计是: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四个模块,约95分;选考内容为选修3-3、选修3-4、选修3-5三个模块,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约15分。

物理试卷结构为:8个选择,2个实验,3个计算(其中一个为选考题)。

复习指导建议:

1、新高考必考、选考模块的分割,使许多试题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甚至已无法使用。例如,动量、能量的试题中,机械能是必考内容,动量是选考内容。另外,考试大纲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要求有明显不同。

2、 高考中容易题及中等难度题仍将占相当的比重,这些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因此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紧扣课本、吃透课本是我们搞好复习教学的立足点。

3、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

必考板就是高考的主干知识。高考在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会体现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因此,复习中还要注意拓宽知识广度,不仅要注意打通课本因章节纲目带来的知识割裂,使有关知识系列化、网络化,而且要不拘泥于课本文字的表述形式,注意对知识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

4、高考试题中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如运动员交接棒、荡秋千、利用广电门测车的运动速度等问题,考生要通过阅读和理解题中给出的信息,理解物理情境,正确建立物理模型。

5、注重解题规范化指导,培养规范意识。近年来,物理高考对解题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从物理符号的书写、作图的一般要求,到文字说明、反应过程的表达式、最后结果的陈述,逐个环节提醒学生引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6、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新高考中均有突出的体现。复习中要重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相联系的内容,注意挖掘课本中及阅读材料的物理内涵。

7、实验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高考把实验探究的考查摆在重要位置,包括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实验原理、方法的认识,对演示实验思想的感悟,以及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原理在设计性、开放性试验中的运用等。

物理教材没有将实验放在教材后面,而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写在了正文之中,所以建议大家复习时也不要把实验和知识复习割裂开来,这样可以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也给实验坚强的理论支撑。

化学: 近两年全国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征和走向分析如下:

1、试题的结构、形式、题目分部基本稳定;

2、新旧课程试卷基本接轨;

3、试题内容以考基础为主的格局没变;

4、考查的内容范围大体没变;

5、理综的卷型、学科分布大体没变;

复习指导意见:

关注高考信息,把握复习方向

在目前高考信息不明朗的状态下,密切关注高考信息动向,搞清几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分别发挥它们的指导作用。尤其把握好新增内容:平衡常数、电离常数、溶度积常数、盖斯定律的考查难度。

回归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的教材,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打乱了知识体系。复习中要帮助同学完善和建立知识网络。

实现学科内综合,提升化学基本能力

高考对这些能力的考查是通过设计高考题实现的,因而在复习中不仅要选好习题,还要强化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指导以提升解决具体习题的能力。1、要学会审题;2、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3、引导学生对处理信息的经验进行总结。

在实验专题复习中,学生要注意常见仪器的规格与使用、常见物质的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实验的安全性等。从新课程高考实验试题来看,虽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的要求,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试题常以“原理+仪器”、“仪器+技能”、“原理+技能”以及“原理+仪器+技能”等模式,体现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生物: 新课程高考与以往相比,不仅试卷结构有所改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加强。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最大的变化是:分值由72分增至90分,题型中出现选做题。

高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3年各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都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体现了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三年来代谢每年稳定考查近20分,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两次考查了实验设计的思路。遗传分值逐年上升,三年的遗传题都注重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遗传特例的考查。调节所占比重加大,其中神经调节有的省市连考三年,也是考查重点。生态部分每年都占有一定比例。代谢、遗传、调节、生态和探究实验是复习的重点。

近年来的高考题既具有选拔性又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2:5:3,预计,明年的基础题仍然会占60%——80%左右,以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的内容依然是生物高考测试的主体,所以做好基础题,拿足基础分,是保证和争取生物高分的基础。

复习建议:

1、大局整体化,单元细致化”,既要有模块又要有整体意识。

2、教材是考纲的具体体现,是高考命题的题目来源。吃透教材,夯实基础,落实好每个知识点,是搞好高三真个复习过程的前提。生物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应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搞清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挖掘基本知识的内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夯实基础时,注意抓好两个规范:首先是对生物概念原理的理解要规范;其次是解题答题方法要规范。

3、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

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备考中应尽量把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验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实验复习以材料为依托,作适度拓展,尤其要加强教材实验变式思维的训练,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编制一些实验题型。实验复习不仅要关注实验设计,同时还要学会实验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分析变量、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甚至要学会确定合理的研究课题。

5、加强文字表达技能的训练、解读图、表的技能训练、精选试题,提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复习方案

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A.chen陈列B、zhen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C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D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①利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推断词义。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1994年14题中“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中“亲”可以组成“亲人”、“亲戚”、“母亲”、“亲自”等,根据上下文就可确定其意义。

②根据词法结构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推断词义。如上面所举的“亲故所知”,“亲故”是并列短语,学生不难明白“故”的含义是“故友”之意,那么“亲”与之是近义,是“亲戚”之意。1995年第13题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对偶、排比、对文等修辞推断词义。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据“席卷”、“并吞”来推断;“八荒”可根据“天下”来推断。又如“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中的“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1993年的13题要求选择“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四个选项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身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词都不合文义。

⑤随文引申推断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考虑。如1996年12题中解释“或遂寝而不行”中的“寝”字的意义,可联想到《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暮寝而思之”中的“寝”,但此“寝”的意义为“睡下”、“躺下”之意,但试题中的“寝”用此法解释不通,引申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断词义。在文言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根据词类去推求词义。和种方法,对解释跨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如1996年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动词用。再结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忠毅公逸事》)中“械”为“刑具”之意。可推知试题中的“械”应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据题意推断原因或根据。1993年第18题“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来找答案。“奔魏”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可以根据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寻而帝立衡忧惧”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数绳之以法”是害怕的(“忧惧”)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听妻子的话,以至惶惶不安,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间接原因。只有这样一步步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上面谈的几种推断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要求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使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4、正确把握文意

A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①初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选段的内容梗概。

②利用题目选项,再读文章。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第15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B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文章标签: # 知识 # 复习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