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我的高考》-我的高考头条

tamoadmin 2024-09-20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有哪些奇葩考生?2.我到底要不要复读?3.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孩子你会怪我吗?4.2022浙江省高考数学平均分5.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月,模考成绩才到本科线,该怎么拼过这一个月?高考有哪些奇葩考生?我们高中的时候常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经历过高考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会比普通人强很多,因为在高考备战期间我们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可能会因为成绩的下降而失落,自己无法调节好情绪,所以就难以提

1.高考有哪些奇葩考生?

2.我到底要不要复读?

3.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孩子你会怪我吗?

4.2022浙江省高考数学平均分

5.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月,模考成绩才到本科线,该怎么拼过这一个月?

高考有哪些奇葩考生?

《我的高考》-我的高考头条

我们高中的时候常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经历过高考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会比普通人强很多,因为在高考备战期间我们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可能会因为成绩的下降而失落,自己无法调节好情绪,所以就难以提起信心去继续学习。

在众多的高考期间,总会出现那么几个比较奇葩的人,他们的事迹或许是上了新闻头条的,下面我们来点数一下吧。第一个人就是当年在高考的时候模仿之前的一个男生,在考试试卷上写满字,但并不是答题,而是写下他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不满;但在不久,这位同学在学校大门面前忏悔,并告诫广大的学生不要模仿他的行为,在他交了空白卷之后的人生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学历低的人是很难找到好的工作,虽然在当年这件事情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但是过了不久也没有什么事情了,但是他的人生却截然不同。即便你对中国的教育有多不满,但这算是我们这些平民子弟去争夺社会更高职权的唯一途径,如果换成是旧社会,只有那些达官贵族的子弟才有权利可以去读书。

还有一位学生,在考完数学之后将自己的讲解过程告诉过隔壁的女同学,可能那位女同学考试后对此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吧,所以就哭了。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告诫我们,考完一科就丢一科,不要去对答案,万一想不开会影响接下来的考试。

我到底要不要复读?

现在说这个可能有点早,也有点不太吉利,不过等到23号中午公布成绩之后,这也是摆在许多家长和考生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说一下我是15年的考生,高考分数比三本低32分。其实那年我自我感觉就不太好,不过也没想到差成这样。当时我父母征求我的意见,一开始我是打算不复读的,不过到网上查了一下能上的学校,真的惨不忍睹。平时根本看不上眼的学校都上不了,没办法选择了复读。去年高考超一本线15分。

其实即便是我自身复读的效果还不错,但我的建议依然是:根据自身情况。1.你感觉自己真的是高考考砸了,想再求得一次机会。2.你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这两种情况都得在你愿意再吃一年苦的前提下再选择复读。复读的压力比高三更大,如果选择了你要做好心里准备。

然后如果你想复读,那么你要考虑这几件事,首先就是复读学校了。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价格,复读的效果,管理的松紧。不是说复读班管的越严越好,有的人适合宽松的管理环境,学习效率也更好,这个因人而异。其次不要盲目地往所谓的效果好的地方送。我们安徽有个全国有名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那里的复读生本科上线率一般都很高,一本上线率也是,但真心不是适合所有人,我身边就有例子,父母花大价钱送进去,结果最后并没有提高几分,并且那里的排名次数非常多,心理压力差的最好不要去。

其次是在复读的过程中,如果学校不强制要求住校,最好是父母在学校外租房子陪读。一个是孩子回来就能安心学习,不会因为其他一些杂事分心,其次也能起到监督的效果。至于中午送饭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毕竟平时学习已经很累了,回来吃饭本身就是一个放松的过程。

第三点,在复读的中后期,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我们在那个时期遇到的困难多了,而是我们的心里开始有些动摇了。有可能是一次模考考差了,有可能只是一道题做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我复读到底有没有意义,会不会复读一年结果跟去年一样,甚至不如去年。其实只要你认真的努力,你的能力都在增长,只不过你没能发现,或者模考的成绩还没能体现出来,但那个时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家长也要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关心一下,有时候父母的一句鼓励能让孩子好受很多。

至于学习的方面,我觉得如果你认为自己基础差,老老实实跟着老师重新学一遍,如果觉得基础还好,那就多刷题。千万不要有误区,觉得任何知识点只要多做题目就好,最后能把你做哭了信不。上次我在头条还看到一个人问能不能不背语文的古诗词和英语,光做题就能学好,真的是想多了。有的知识点不懂你做多少遍都没用。

说这么多,但还是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考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大学,没机会看这个文章233333。高考加油!!!

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孩子你会怪我吗?

最近有几件事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就是我身边发生的和我看到的几个故事。

-01-

历时八个月,我终于拿到了深圳户口,期间波折不断,顺利落户那天我心里有点小欢喜。然而当我谈起这件事时,朋友的言论却让我有些疑惑。

她们一直说如果我不入深户,继续保留北京户口,将来孩子考北京的大学可以省几十分,如果到时候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我应该背这个责任。这种话从我决定入深户至今,不止一人在我耳边提起过。

我有些无奈申辩,为什么要把孩子考不上北京的大学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如果我给他提供我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资源,他还是考不上,能怪我吗?人总得为自己负责,我也不能让他靠一辈子。

朋友回我:“因为孩子的责任最后还得你背,至少在他成年之前,你得背着。”这句话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孩子的什么行为,父母应该对其负责。

-02-

昨天,我在网易公开课上无意间点开一个专栏的视频,名为《最糟糕的妈妈》。里面讲述了一个神经兮兮的妈妈,和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妈妈菲利斯对孩子特别紧张,看管极严,不准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一分钟,就算在自家后院里玩耍,也要随时知道孩子在哪个角落。

如果去商场,上卫生间时都必须陪同孩子一起去,而且孩子绝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她什么都害怕,怕孩子被拐走,受伤,特别是怕水,每年夏季全家出游都会因为菲利斯太过于紧张而把气氛破坏殆尽。

她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总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这让整个家庭都神经紧绷,脸上毫无笑容。

关键时刻,他们请了专业人士帮忙,勒诺女士一步步地引导菲利斯学会放手,让她看到儿女们因为她的放手而重新充满笑容,这个家庭才逐步恢复正常。

-03-

东方头条上有个学霸妈妈的教育经验刷爆网络。为了培养出学霸女儿,有位妈妈十多年来几乎放弃社交,专心陪女儿学习,为了给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十几年没开过电视。

这位学霸妈妈的女儿被保送至复旦大学。之前她的女儿当了初、高中六年班长,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品学兼优,爱好广泛,数理化、英语、作文、武术操等都获得奖项。

对于妈妈的这种做法,网友们众说纷纭,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表示妈妈的教育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值得提倡和模仿。

一是教育应该因人而异,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

二是学霸妈妈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容易给孩子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妈妈几乎是牺牲了自己,而把重心全部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上,会给孩子制造“我必须成功才能回报妈妈”的认识。

这种心理压力会长期伴随孩子,在所有的竞争中都不允许自己失败,挫折会重创孩子。

三是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产生问题,母女间关系过度紧密,孩子容易对母亲过度依赖,不易接受其他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四是这种教育方式是以牺牲妈妈为代价,除了孩子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出现挫折,妈妈也会同时难以承受挫败感。

而且妈妈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慢慢远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时的失落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04-

上面的几个故事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究竟该负哪些责任?例如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将来孩子真的会责怪我吗?

带着疑惑,我跟周姐聊了几句,周姐的理念是,首先要自己好,自己好了,家人才跟着好,孩子也一定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他自己,在成人之前,我们就是提供吃住和安全,还有得体的爱,以及后来得体的退出。

这种理念跟我的不谋而合,对于孩子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引导他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不是将眼光只放在分数上,放在名校上,难道还不够吗?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到时候你的孩子就是对北京的大学感兴趣,就是要上北京的大学呢?你放弃了北京户口,导致孩子几分之差落榜,难道不怪你么?莫非你还要让你的孩子背负这个责任?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回一句:“难道不可以么?”,责任感的培养必须要到孩子成年以后吗?

我放弃了北京,选择了深圳,我可以在深圳给他选择好的学校,让他享有深圳户口才有的福利,将省出来的钱给他买书,带他去旅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如果他真的喜欢北京的某一所大学,为什么他不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多付出一些努力,而是指望我将一个用不上的北京户口保留十几年呢?

难道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不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更值得珍惜吗?难道他通过努力考上北京的大学不会让他更加自豪吗?难道让我保留户口然后告诉他,你看,要不是我的北京户口,你这个分数根本上不了北京的大学,这样子才好吗?

-05-

武志红老师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

作为父母到底能不能够替孩子决定上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即使你的决定看似正确,你给孩子准备了最好的资源,但这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即使他成为人人称羡的学霸又如何?王猛也是学霸,曾经的理科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硕士,可是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

你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制定一条基本的底线,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必要和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才去帮孩子,这会让他感觉那就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们想要的人生。

自己的渴望和抱负请自己去努力实现,不要把希望一股脑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也不要把孩子当做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一个人。

-06-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麦兜的妈妈在生麦兜前对着一个胶盆许的愿。

“要是生下的宝宝能像发哥华仔那样帅就好了,但是盆没有反应,于是麦太太又许愿,不帅不要紧,能很聪明很听话就好了,盆还是没有反应。

最后,麦太太想,唉,不聪明也罢,能健健康康,一生平平安安也好啊,这个时候盆“嘭”地掉在地上。不久,麦太太就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一开始,当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心心念念的也不过是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生下来,平平安安地长大而已。

随着他长大,上学,处于各种竞争环境下,父母们开始焦虑,希望自家孩子比他人优秀,让孩子背负起不属于他们的责任,然后替孩子背起他们该背的责任。

这种竞争性的快乐说到底还是为了大人吧,乐在其中的也只是大人吧。

不过这种情形也不能全怪父母,现代社会确实缺乏保障,竞争又太过激烈,从贫困中好不容易挣脱出来的上一辈的父母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这也无可厚非。

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社会从只有高考的压力大,到后来中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压力渗透到了小学,幼儿园,甚至是产前,摆在中国父母面前的路变得越来越窄。

可是如果让你在健康甚至是生命与优秀之间选择,你会选哪个呢?难道优秀的定义只有那一种吗?或者说优秀只有在高压下才可以实现吗?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不仅仅对孩子危害很大,家长也跟着一起焦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

-07-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通过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孩子空间。不要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只有给孩子留下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塑造孩子,当孩子长大时,难免会用“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做到”来反驳父母。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身也在成长,就不容易对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换句话当父母自己强大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害怕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当你成为孩子强大的后盾时,还会害怕让孩子多做些尝试吗?为什么不让他多试几条路,去做一些哪怕挣不了那么多钱,但却是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呢?

我们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到了时候也应该将他推向更为广阔更为精彩的世界,那是我们做梦也到不了的明天,为何不让他去见见你从未见过的精彩世界呢?

三、进化爱的方式。徐博士说,以前物资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

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08-

最后,我还是以我非常喜爱的纪伯伦的《论孩子》作为文章的结尾。

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绽放出真正开心的笑容。

2022浙江省高考数学平均分

2022浙江省高考数学平均分是51.7分。

2022年是浙江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明年开始将加入新高考I卷的队伍,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和其它几个教育强省的考生同台竞技,可以看看各省之间教育的差距。但是今年浙江最后一年的自主命题,并没有迎来温和收尾,浙江数学卷依然秉持了以往的出题作风,数学难度还是空前的大。

从试题来看,今年高考数学依然是10个选择题,7个填空题,5个大题。相对于新高考I卷来说,浙江卷的选择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今年浙江卷的必考题型:集合、复数、三角函数、数列等题型是必考的,基本上前7个选择题都是送分题,第8个题目比较新颖,借助辅助线来求,这个也算是难度中等,让考生无从下手的是第9个和第10个选择题。

这两个选择题,我相信好多同学都会脑瓜疼,第9题如果能够巧用数形结合的话,会稍微简单一点,不然的话,真的不好解答。第10题数列题,这个题目还是很考验同学的,是区分度题。

考试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由教育部统一调度,各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管理。教育部要求各省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2022年,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年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

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1981年,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直到1994年。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普通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月,模考成绩才到本科线,该怎么拼过这一个月?

高考已经正式结束了,距离查成绩也已经没有几天的时间了,虽然说考完试就已经成埃落定了。但是,见不到自己的分数,小伙伴们也总是会有些急迫感。 今天,R兔看见了一位考生给R兔一篇文章的留言,让R兔感慨颇深,这位考生说:高考结束,一出考场,我就直奔复读报名处。在这里,R兔明白这位考生知道自己考的不好,所以就直接为明年的高考做准备,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那么,如果在专科和复读之间做选择,你们会选择哪一个呢?让R兔带大家一起看看网友的选择吧! 匿名网友:专科生告诉你,绝逼复读啊。自己最后悔就是没复读!好大学比你想象中的还重要,知道吗!千万不要上专科,环境改变人,要往上专科这条路太曲折,还受歧视!复读一年只要用功都会进步的,情愿三本不能大专!!没真正努力过的求你复读,至少上个本科。 PengC:之前我高三经常玩,不学习,天天晚自习旷课,高考理所应当的是大专。后来我爸我妈劝我,你这一年都没努力,不如去复习一年试试,当时我想法是刚从地域版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你让我去复习?后来不断给我洗脑,我心里也有动摇了,最后...真的去复习了。努力学习了一年,因为基础很差,真的很吃力,还好没放弃,复习一年上了三本,分数提高了120分左右。真的尽力了,不要感觉复习丢人(我之前有这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拼劲全力去做一件事,最后会很佩服你自己的。然后,复习这一年的苦你都能吃的了,以后做啥还不容易? 李梦蝶已经决定了,复读,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上专科,我会很不甘心。匿名网友只要不甘心,就复读吧!去年我因为刚从高三走出来,纠结了很久还是没有勇气再来一次,然后上了专科,现在很后悔,如果我去年知道这大学是这个样子的,我一定会复读。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幻想中大学的样子,我有,这大学在专科中不算垃圾,但我对它还是很失望,对自己更失望。但是没有如果。咦咦咦我是去年高考,高考失利,上的专科,家人劝我复读,当时觉得我运气差了,怕复读一年以后还是高考时紧张的拿不住笔,就去了专科。来了专科第二周我就后悔了,打算专升本然后再考研。 从以上网友的回复中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支持复读的,R兔不知道大家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但R兔和上面的网友一样,真的建议大家在专科和复读之间选择复读。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R兔还是希望,不管将来的道路有多么的坎坷,大家都能够笑着走下去。最后,R兔祝大家金榜题名。编辑:ZH 高考结束了,专科还是复读?到底该如何选择?

文章标签: # 孩子 # 高考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