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的40年,高考四十年

tamoadmin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1.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导语:自从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每一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考入名校,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直到现在很多家长都紧抓自己孩子的学习,就为了能够让孩子考入国内和国外的名校。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的学业压力也很大,能够考上大学的人越多,然而而在40年前,有一位思量北大录取通知书,放弃读书回家种田的江苏小伙,如今怎么样了呢?一、考上北大这位考上北京大学却撕毁北京大

1.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

高考的40年,高考四十年

导语:自从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每一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考入名校,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直到现在很多家长都紧抓自己孩子的学习,就为了能够让孩子考入国内和国外的名校。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的学业压力也很大,能够考上大学的人越多,然而而在40年前,有一位思量北大录取通知书,放弃读书回家种田的江苏小伙,如今怎么样了呢?

一、考上北大

这位考上北京大学却撕毁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江苏小伙叫做董嘉庚,在1940年出生,他的家乡是江苏盐城。小时候的他异常聪明,很有学习天赋,以至于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都是名列前茅,在当时高考制度已经恢复,他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第1次高考,随后北京大学就向董嘉庚发放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一个消息震惊了他的亲人和女朋友,同时也让村里面的人感到骄傲。甚至县里面的领导,也来到董嘉庚的家庭里面表示祝贺,大家都知道董嘉庚的家庭非常的贫困,不过他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奖学金,村里面的父老乡亲也凑钱给董嘉庚去上大学,有条件去去北京读大学的董嘉庚,面对自己的父母亲朋,以及同乡好友的热情却不为所动。

二、不去北大

他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纠结,直到最后他告诉自己的父母他选择当农民,他要放弃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这样的事情让他的父母也意料不到,他的女朋友也劝说董嘉庚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所有人的劝说没有一丁点用,这样的事情也影响了当时那一代人,也让那一代人承受了委屈和痛苦,以及不甘放弃上大学的董嘉庚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排挤,甚至他的女朋友也不再愿意跟他在一起。在田地里面工作的董嘉庚经常能够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在当时他能够帮助生产大队粮食生产,让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三、现在如何

风光了一段时间之后,在1956年,他遭受到了批斗,这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1971年,他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1974年,董嘉庚才获得了一定的补贴,让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1982年,董嘉庚成为了一名乡长,也在这一年,他让当地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随后他便官职副局长,因为他的踏实和努力,最后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在1996年,他被邀请参加观礼大典。2000年他正式退休。2005年,国家向他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奖。

结束语:如今的他因为曾经受到迫害,很多小病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所以现在他的身体有很多疾病,老的时候病痛反复,但是如今的生活正是他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安稳和宁静,总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懂平静生活的乐趣。

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

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1984年高考数学

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最后,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

(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事实上,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

2002年,7岁的王颖昕跟着姥爷、姥姥、妈妈参加中国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

2014年,王颖昕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姥爷、爸爸、外孙女三代法大人在校门前合影留念。

作文与考场——

“五一日记”

和两个风扇的考场

作文似乎是高考最能撩拨人心的内容,从这祖孙三代人参加高考的作文题目上也可以看到社会观念的嬗变:在郭树松的印象里,高考作文题对于热衷办黑板报、关心时政的他,熟悉又简单。“当时题目是二选一, 五一日记 和 唱国际歌所想到的…… 我看了题目就选择的是唱国际歌,这得跟当时火热的 反修 防修 联系到一起嘛。我的高考成绩果然可以,跟这作文写得好有关系!”

而王振力1987年和王颖昕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分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篇短文和给材料写作文。

如果说姥爷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作文,那么对王振力父女来说,考场的环境则是最令他们难忘的。在那1987年闷热的夏日,7月7日、8日、9日三天,19岁的王振力和全国228万高考考生一起,用钢笔书写着自己的未来。酷暑的夏日,压抑的气氛,只有两个风扇的考场里,闷得像个蒸笼。室外,蝉鸣阵阵,夹杂着热浪和土腥浓烈的味道,久久不散。7月7日下午考数学时,大家都是一边拿着衣袖擦汗一边演算答题,狼狈不堪。

相形之下,女儿王颖昕却显得从容得多,因为考场就设在母校邯郸一中,教室里的一桌一椅都是最熟悉不过的,唯一的变化就是,平常拼起来的两张桌子被拉开距离,教室人数由平时的60多人减少至30人。这场景,在高三无数次模拟考时早已经历。

说到考试内容的变化,不惑之年的王振力翻起女儿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最感慨的一点是:知识越考越活了!他说当年自己学历史时主要是记诵历史年份等“知识点”,而现在呢,则多是给出材料做分析,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郭树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高考,改变人生命运,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王振力:高考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升华。通过学习增加阅历、明确人生观、学到社会知识,这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高考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一座独木桥,是选拔人才的最好途径。

王颖昕:高考对姥爷、爸爸而言就像一个阶梯,他们跳上去了就能改变命运。但是,高考对我而言不是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考上一所好大学能让我获得一个平台,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数说高考40年

伴随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以及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大学录取率逐步飙升。1977年录取率为5%,2016年录取率为82.15%,创历史新高。40年间,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增长了16.43倍。

文章标签: # 高考 # 数学 #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