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被神化-高考被妖魔化

tamoadmin 2024-08-21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说高考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妖魔化公务员3.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4.高考前如何心不散5.临近高考前学习考试松懈,如何改善自己的懒惰情绪?为什么说高考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因为,高考不仅仅比拼的是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抗压能力。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来说,高考,就是一个心里抗压能力的比拼。只要你不怂,你就赢了一半。对于考试了十来年试的我们

1.为什么说高考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妖魔化公务员

3.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4.高考前如何心不散

5.临近高考前学习考试松懈,如何改善自己的懒惰情绪?

为什么说高考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高考被神化-高考被妖魔化

因为,高考不仅仅比拼的是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抗压能力。

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来说,高考,就是一个心里抗压能力的比拼。只要你不怂,你就赢了一半。

对于考试了十来年试的我们,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小升初,初升高……各种期中期末考试,小菜一碟。

高考只不过是在周围人,各种圈子,夸张之后的高升大的一个期末考试罢了!

我是一个参加过两次高考的人,第一次,好像连二本线都没有达到。没办法,在父母的劝说下,在自己也比较迷茫下(上了十来年学,一时间不上学,也不知道该干嘛!),开始了二战高考。

好多人都说,复读高考,让人压力很大。每次回家,身边的人都问:

“又没有压力,压力大不大”

“还好,还好,没啥压力!”

“加劲啊,整一个好大学”

“好的,我会加油的!”

我妈妈还给我这样鼓励道:“谁谁谁家有个娃,本来是个二本,想复学整一个一本,但是最后考了一个三本”

哎呀我去,这个鼓励有点像毒奶,不过也只敢内心小声:“妈,求你别奶我,难受!”

在学校里,更是能够吓死你,周围人全是埋头学习,刷题。

“老孙,走出去耍耍!”

“…………”

“王胖子,别学了,打会球!”

“滚滚滚,增长一分,干掉千人!”

“得,你们牛逼,我也还是学习吧!”

“走吃饭吧!”

“吃啥饭,这道题还没有解出来!滚一边去!”

你看看这是当代大学生能营造出来的氛围嘛?学习比啥都重要了,都争先恐后的往前赶!

这个搁谁谁心里都发怵,都怂啊,都害怕高考啊!

所以啊,这就是一场心里战,只有你赢了,才能在这儿,哈哈哈哈哈哈!(当然我是二战成功了,嘤嘤嘤!)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妖魔化公务员

不是大家妖魔化公务员,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1,公务员僧多粥少,竞争压力大。公务员岗位只有那么多,但报名人数却有不计其数,势必大部分考生要面临这被耍的结局;

2,在学校的时候备考公务员环境会相对比较好一点,可以无压力地备考,但这个阶段更多人存在盲目自信的问题,觉得公务员考试不算什么,高考的过来了,还怕公务员考试,盲目自己的结构就是没有认真准备,被耍说是意料之内,步知公考社区中这一类的应届生不再少数。出了社会不好再向家里要钱,大部分人选择边工作、边备考公务员,学习的投入度不够,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主观的认为公务员考试很难,其实关键还在于个人。

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范进,看过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儒林外史》的读者对这一人物一定不会陌生。

范进直到50多岁的时候,仅还是个童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在古代,对于一个满怀抱负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步,想要更好的发展,便要去参加接下去的乡试,中了举人才可。

而他的乡试之路并不顺遂,直到60岁,范进才中了举人。在放榜这一天, 看到榜上有名的自己,他竟然喜极而

看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范进中举后的反应有些过于夸张,并且彼时的他已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怎么还疲于参加考试?

但事实上,在古代,像范进这样几乎倾其一生花在科举考试上的文人并不少见, 因为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个等级, 想要走到最后必须层层通关,不仅耗时长,最终能上榜的名额寥寥可数,其竞争的残酷性是现在的高考所不能比拟的。

难怪 中举 后的范进会疯,如此高难度的“高考”谁考谁都会疯!而如果能够回到古代,这样的“高考”你能过几关?

这里所指的等级就如工作面试中的初试、复试及三试。只有过了前面一关才能参加下一轮的复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如此,它共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童试, 参加考试的人也被叫做童生,这一考试对于考生没有年龄限制,即便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也能参加。

通过童试考试后的考生统称为秀才,并作为生员得到了在太学等处学习的资格,从而参加接下去的乡试。

如果童试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便有资格保送到京城的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

成为秀才以后,有些人会因为在接下去的乡试未中举便永远止步于此,《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便是如此,19岁取得了童试成绩第一名的蒲松龄,被保送成了贡生,但他在多次乡试中却屡屡失败,直到51岁仍在考,但始终没有中举。

由于古代读书人本就不多,一个乡镇能出一个秀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即使之后一直没中举,回到老家做一名教书先生也是条不错的人生选择。

成为秀才以后,便能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试, 这是四个科举考试等级中的第二个考试,乡试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因此也被称为“秋闱”。

能成为乡试的考生,是已经经过第一批童试筛选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是普通人中的精英,它的录取率相对于童试要低了不少。

通过乡试的考生,便是举人, 直到花甲之年才中举的范进便是通过了这一阶段的考试

由于较低的录取率,成为举人的时候即使已到两鬓斑白的年纪,也能得到不同与以往的赞赏和待遇。

《范进中举》中,他中举前后,邻居们和其岳父对他的态度便能说明这一点。

如果说童试像中考,考的好的人便能进入到重点高中学习,那乡试便是高考,同一群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人竞争,争取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学府。

只是高考以后,那些度过了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生涯的考生便能稍稍松一口气。

可是,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通过乡试考试的人,等待着他们的是更为残酷严厉的会试。也就是四个等级中的第三次个考试,而会试是需要考生赶赴京城参加。

在明清时代,会试在北京内城的贡院举行,一共要考3场,每场3个小时。

在进入考场前,为了防止考生,不仅要对每个考生进行搜身,搜身的范围不仅包括学生的辫子,就连臀部等部位也会要求被查看,不仅如此,还会让考生洗澡,而这也曾是古代防考生的重要方法。

随后,进入考场的考生,每人会得到三根蜡烛,并且有属于自己的单间,进入单间以后,房门立刻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休息也在里面,且中途不可外出。

如需上厕所,需举牌示意,会有考官陪同前去。

没有想到,古时候防止考生所用的刁钻方法并不比现代的少,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会试的录取名额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录取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只录取了96名,而录取最多的是在雍正八年,有406名。

通过会试的考试,便称作贡士,只是经过了童试、乡试,真正到达会试的人,已所剩无几

通过会试,离朝廷就近了一步,得失心也会因此变重,有些人就会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败,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他在会试中屡次名落孙山,愤恨之余,心有不甘的他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会试失败,回乡不久的黄巢加入了起义大军,在他60岁时,攻入长安,登基称帝,两年后,被朱温赶了下来。

看来,古代的科举考试,真的会把人逼疯。

科举考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一段便是殿试, 只是殿试并不是真正的考试,而是给会试的合格者进行一个高低排名。

所以通过了会试,并且想在朝中有更好发展的考生,单通过会试并不够,而是需要让自己的成绩脱颖而出。

殿试是由武则天在神都紫薇阁洛城殿创制,因此从唐开始, 殿试的第一名便称作状元,第二第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殿试的前三名会立刻授予官职,而其余通过殿试的进士们大都会成为京官。

在残酷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能过五关斩六将走到最后的人必是人中龙凤,这就犹如高考中取得满分的人。

和科举考试的多个等级相比,它的考试科目却很单一, 从头至尾只考一门,题目是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里出。

这就需要考生对于这些经典熟读深思,烂熟于心,不仅要明白原文的意思,还要了解文章中的各种注释注解,这对于考生的阅读量以及记忆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考试科目单一,而考试内容也只有论文一种形式,它就像现在语文科目中的作文一样,给一个主题,让考生围绕该主题自由发挥。

对于这样一种看似单一、自由的考试形式,如果不是以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识做积淀,那是很难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

难怪自古便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这样的诗句,可以想象,像苏秦那样悬梁刺股的考生应该并不在少数。

而这也正是那些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的读书人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总结下来的经验之谈。

古有科举考试,现有中考高考,可见自古以来考试在人们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些考试来或多或少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考试的最终目的只是用于检验我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小成绩优异的人进入 社会 就是无法习惯的大有人在,考试成绩平平,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认可的也不在少数,考试或许是通向成功的其中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

读书学习是我们整个人生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也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我们需要记住这个初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心中对于考试妖魔化的过分看重的心态将会变得客观许多。

高考前如何心不散

高考前,许多考生开始惶惶不安,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好,甚至睡不好、吃不香。其实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这一段时间,才能有助于考生发挥正常应考水平。 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在最后备考复习阶段和在考试当中,学生的心态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面对高考出现紧张情绪是正常的,然而过分放松和过分紧张都是不妥的。有学者曾经对此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考试成绩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考生的心态。调查还发现,很多家长在考前比孩子还要紧张,这可能影响孩子,导致孩子的情绪更加紧张。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是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和冲刺阶段,又是高考复习备考的特殊阶段和关键阶段。考生要想顺利度过这个重要阶段并为高考取得理想成绩作好充分的准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关键就在于考生要有一个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那么,怎么样才能调整好心态呢?

下面介绍有关心态调整的一些方法,献给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希望你们志存高远,金榜题名!

第一,调整认知状态,做好三个正确对待。

一、正确对待模拟考试,一般大型模拟考试,学生考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他压力大。因为他把模拟考试看得很重,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个时候心很烦,心里没底,影响学习。所以要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更重要的是模拟临场经验,模拟心理素质,认真对待模拟考试成绩的波动,模拟考试成绩一般来讲总体上低于高考成绩,最重要通过模拟考试之后认真反思总结,有针对性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考生通过不断的考试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向大学不断迈进的过程。所以要正确对待模拟考试。

二、要正确对待紧张。很多人一谈到紧张,就觉得非常不好。实际上这是误区,在备考复习阶段,和在考场上,保持适度的紧张,对考试发挥有利。因为适度的紧张,会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成绩的发挥。我们反对的是过分的紧张,过分的紧张叫焦虑,那是不好的。所以稍微保持一点紧张是有好处的。

三、正确对待即将到来的高考,不能妖魔化高考。考生对高考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成绩。很多人认为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考试,实际上高考只是一次重大的考试,作为广大的学子来讲,把高考看成人生的历练过程,这样会更好。人生的一种成长,一种历练的过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加考试,不是说完全考上了我就赢了,没考好我就是彻底不行了,还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在这个年龄段考上什么大学,考多少分数,这肯定是重要的。但比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这个阶段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更重要。一方面,要看到高考确实重要、确实关键,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进入大学深造是成才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又要看到,它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今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成长成才之路有千万条,许多人并没有上过大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同样获得了成功,成为社会需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现在大学招生规模扩大,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因而考生理应全力以赴,为高考全力拼搏。人生在于拼搏,在于不断进取,人生能有几回搏,即使名落孙山,也不应后悔,更不至于寻死觅活、自寻短见。

正确对待高考,这是第一点:调整认知状态,做好三个正确对待

临近高考前学习考试松懈,如何改善自己的懒惰情绪?

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因此很多高考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面对高考。高考容易出现紧张交流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焦虑症,很不利于考试。

可以适当运动

高考考生可以通过运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在运动过程之中,它不仅促进了自身的代谢,也能够让自己步入一个更加舒缓的情绪之中。高考的胜利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胜利,希望广大高考考生不要妖魔化高考这场考试,用最好的状态在高考中获取最好的成绩。

适当放空自己,听歌运动

如果你感觉状态不对劲,大脑在处理很多信息的时候容易疲惫,那你可能真的需要好好给你的大脑休息一下了——放下手中的复习任务,去跑道上慢跑、听舒缓的音乐、呼吸新鲜空气。甚至刷刷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怕影响不好就找个没有教导主任的地方。看时事、了解社会动态,说不定高考作文里能够加上几句。

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这是树立自信心的前提。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长自己的志气,增添成功的勇气和自信,激起拼搏的热情,提高复习效果。相信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优势和内在潜力,顺其自然,发展自我,就会获得高考成功的喜悦。

要勤奋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充满必胜的自信心,并不意味着高考成功便垂手可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自信心便如同沙滩上的楼阁,水面上的气泡。只有多一分苦读的汗水浇灌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多一分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所谓艺高胆大,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标签: # 高考 # 考生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