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争议选择题,高考选择题怎么判雷同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不给学生捡漏的机会”,深圳中学校长建议取消选择题,你怎么看?2.我想要高中政治哲学 必修四 的高考选择题集锦 要难度比较大的,只要小题 有没有3.2011广东高考语文一道选择题4.历史高考选择题,老师也易错吗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

1.“不给学生捡漏的机会”,深圳中学校长建议取消选择题,你怎么看?

2.我想要高中政治哲学 必修四 的高考选择题集锦 要难度比较大的,只要小题 有没有

3.2011广东高考语文一道选择题

4.历史高考选择题,老师也易错吗

高考争议选择题,高考选择题怎么判雷同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4.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明

A.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7.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8.“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9.右侧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备注:1919年发表的《玩弄于股掌之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把军阀段祺瑞抱在手里,口称“公道待遇”,而一只脚已经伸进中国山东省,这和日军参与一战借口有关。

1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12.右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13.20世纪30年代,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4.日记是记录历史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

15.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16.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大量的纪念邮票,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发展历程。下列一组邮票的主题反映的历史是

A.三大改造 B.一五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运动

18.1956年,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给予了热切的关怀与鼓励,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一时期昆曲被“救活”主要是因为

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众多昆曲名家的涌现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右侧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

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浦东进一步开放开发的推动

20.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21.“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陪审法庭),……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这一情景在雅典最早可能出现于

A.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里克利时期

22.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23.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起了重大作用。右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B.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

D.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24.马丁·路德宣称:“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我们应当让世俗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世俗主持宗教仪式 B.教会有权解释《圣经》

C.消除了教皇与世俗的隔阂 D.国家应该高于教会

25.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为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并授予“自由的奠基人”的称号,卢梭受此推崇是因为他

①主张君主立宪 ②宣传主权在民

③倡导天赋 ③提出三权分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19世纪中前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感到失望与不满。由此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流派有

①浪漫主义 ②现实主义 ③印象主义 ④现代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28.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某项政策宣传画,为了执行这一政策,取的主要措施是

“工作付酬的美国”

A.直接发放救济物资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有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欧洲联盟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判断题

31.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劳动者创新发明了众多生产工具。右图所示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A

32.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通讯传媒发展迅速,上海地区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开设了国内第一家电话公司。B

3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B

备注:根据教材表述本题前半段肯定正确,有难度和争议的是后半段。多年前的人教旧教材经典老试题有类似考查角度的选择题,如下:

25.12年,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 ( D )

A.尼克松访华 B.美国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联大席位 D.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所以很多网友认为本题正确选A,但依据网络流传的标准答案扫描版,正确答案应为B。

34.20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B

35.俄国二月革命反对沙皇专制,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并存的局面。A

三、 材料解析题 (略)

四、 问答题(略)

“不给学生捡漏的机会”,深圳中学校长建议取消选择题,你怎么看?

我刚好是20届福建理工考生,所以对这个问题应该还挺有发言权。我个人真的觉得这次的理综卷对于我们这些中等学生,真的是太不友好了。从整体来看,难度中等,因为去年的理综卷,我们班是各科分开做的,所以在整体难度上的判断,我不好说。下面就是从各科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全国一卷的理综难度。以及吐槽点。虽然通过网上冲浪,我觉得我们全国一卷比起全国卷二、三,真的是还好了,但是依旧有很多吐槽点。

先说生物,选择题我觉得会比去年的难一点点,但真的就是难一点点,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挺有把握的。然后就是问答题,吐槽要开始了。难度都是中等偏下,但是基本上都是长句表达啊,耗费的时间肯定是要增多的,还要注意逻辑,完整性各方面,呵呵,果然不肯轻易放过我们。对于一些不太擅长句表达的同学,真的是充满恶意。最让人吐槽的,非遗传题莫属。与去年相比,难度真的不是下降了一点半点,如果前面做快一点,大家估计都可以拿将近满分,完全区别不开。

再来说物理,我感觉选择题的难度有所下降,认真做大家的差别应该不会很大。我个人感觉实验题还是挺有难度的,顺序和题型比前几年有所创新,电学的,没学精,真的会犹豫,我就是犹豫挺久的,后面疯狂赶。另一道实验题,我就想问出题人,你出这个数字,真的不怕被打?思路真的很简单,但是计算,呵呵,让我死,综合一下它不香吗?大题感觉会比去年难度下降,选修的话,呵呵真的是打扰了,一年比一年难。

最让人吐槽的应该是化学吧。三科里面整体难度最大。选择题会比去年的难一点。最关键的是,出了一题有争议的题目,那一道我是直接按顺序看,就直接选了,对我来说没什么犹豫,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在那里真的是冥思苦想了很久,网上争议很大,真的是吐槽声不断。问答题难度真的不小,特别是最后一道,看都没看懂,要么你就会,要么你就不会,而且连猜的难度都不小。什么魔鬼啊。选修中规中矩,难度保持不变。

我想要高中政治哲学 必修四 的高考选择题集锦 要难度比较大的,只要小题 有没有

有人说当你真正踏出社会,才会明白高考的重要性,虽然学历不是唯一的敲门砖,高考也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至此以后也再也没有任何一次竞争,能像高考那样纯粹简单。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考这场人生大考里也是如此,伏案苦读的孩子们,将在6月份收获那颗最甜的糖。不过也有一些考生非常,他们在高考中能够超常发挥,考出比平时高50、60分,甚至70、80分的成绩。而这些多出来的成绩,多半是在考试中多蒙对了好几道选择题,这才让他们捡漏,多得了好几十分。

高考选择题存在“运气”成分,一分之差影响千人

都说高考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其实在这场考试当中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例如在高考中就有很多选择题。这些选择题的分值往往很高,甚至一道题高达5分,如果学生在每一科的考试中,都能多蒙对几道选择题,那么总体分数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

要知道高考每相差一分,排名就相差上千人,更不要说一次性差五六十分,这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这么看来高考也不尽然就是公平的,对于那些运气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高考中占了大便宜。虽然如此,但选择题是高考当中的一个重要题型,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取消,至于学生的运气好坏就更不可控了,这么看上去这个问题似乎无解。深圳中学的校长朱华伟教授提出建议,他提议取消高考的选择题,不给学生捡漏的机会。

“不给学生捡漏的机会”,深圳中学校长建议取消选择题

面对此类情况,深圳中学的校长朱华伟提议,取消高考的选择题,尤其是高考数学的12道选择题。很多人对朱校长或许并不熟悉,但对于他所在的深圳中学却是如雷贯耳。

不少网友第一次知道深圳中学,都是因为深中招聘的老师学历太高,在深中教师的招聘名单中,清一色的清华、北大、985,且均是硕士起步,学历含金量不要太高。能一次性招聘这么多高学历教师,可见深中的实力有多强,根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中学共有400名教师,其中超过200名教师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其中更不乏一些教授、正高、特级教师,以及竞赛金牌教练等。

深圳中学是全国最好的高中之一,多次在高中百强排行榜上跻身前3,深中是所有深圳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去的学校。能在深圳中学当校长,朱华伟自然也不一般,实际上他除了深中校长这一身份,还有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他提议取消高考的选择题也不是突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在高考中,模式化的选择题是没有存在必要的,可以先取消选择题,然后再逐渐取消填空题,只留下解答题。这样做可以让那些靠机械训练取胜的学生不占优势,减少依靠运气捡漏的可能。而且朱教授指出,在国外的一些大学的数学考试中,就没有选择题,只有解答题。取消数学选择题后,可以让学生们在考试中更加注重独立思考,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取消选择题被家长反对,选择题的存在有何意义

朱教授这一番话语重心长,但家长们却并没有买账,取消选择题的确会提高高考分数的含金量,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考的难度。取消选择题,或许对于深中这样的重点中学的学霸来说,没有多大影响,可对于其他普通学生来说却是不利的。

这个提议很快被家长否决了,家长们普遍认为高考中存在选择题还是很必要的,即使是靠运气蒙对也是一种实力。从形式上来看,高考的选择题丰富了卷面的题型,学生在考试当中也可以经常转换思维,答题不会过于枯燥。从判卷的角度看,选择题相对于填空、主观题来说,也更加容易批改,且评分标准非常固定,不像主观题有很多人为因素会导致评分的误差。

最后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考试中选择题的模式,如果突然地将选择题改成主观题,会增加他们的运算量,答题时间可能也要增长。所以说从哪个方面来看,现阶段将选择题取消都并不可行,更何况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好的运气,一个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最后依靠的还是他们的真才实学。

2011广东高考语文一道选择题

(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09江苏卷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09海南卷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09海南卷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的说法正确;②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③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09海南卷20)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①③的说法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②的说法错误,自然选择说应该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④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

(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B。

(09浙江卷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题干的主旨意思是在宋代时期:正是由于我国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才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三项都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题意。

(09福建卷34).1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C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09福建卷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我国借助于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方法,体现了人们能够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

(09天津卷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高考题型中常见的哲学寓意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首先要对题干蕴含的哲理弄懂,题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应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化。对照题肢选项,A项说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异性。D项体现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C项易选错,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题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故选B项。

(09天津卷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过程中,各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考查的是对辩证法几个主干方法论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看,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天津市相关部门一方面认真听取市民意见,汲取其合理建议,另一方面又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体现了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的辩证法思想。

(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09山东卷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中的“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项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故舍去。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侧重回答“怎么做”本题告诉我们科学创造需要科学实验,需要科学幻想。所以答案选②③项。

历史高考选择题,老师也易错吗

2楼错了:该选B。

A 其: 都是代词,他的。 B 以 :第一个是“凭借”,介词;第二个相当于是“而”,表承接,连词。

C 之:都是代词,他。 D 且:都是副词“将要”

不会。好的老师不容易错,知识掌握全面。

历史选择题总是错

距离高考越来越来越近了,有很多学生反映,历史选择题错误率越来越高,文综老师仔细分析了不同学生的情况,集中解答以下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历史教材都看烂了,结果历史选择题总是错?

第二个疑问,为什么不怎么学习历史教材,结果每次历史选择题正确率都很高?

文综老师在多年高考文综——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既教过不同类型的学生,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高考历史选择题有一定难度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答第一个问题

把教材快看烂的学生,确实是好学生,但是教材知识点往往是零散的,诸如,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不是按照通史模式编排的,而是按照知识块编排的,容易造成孩子思维混乱。

而且,仅仅把教材看好是第一步,但是远远不足以应对高考,因为历史教材中隐含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背景、经过、特点、历史影响、前后历史的联系、纵横历史的比较,都需要学生学的很清楚。所以,仅仅看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回答第二个问题

虽然没有怎么看教材,但是不等于历史素养不高。文综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并不怎么看教材的学生,并不是不看教材,而是对教材吃的很透,而且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总是有自己的评价观点。

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源自这些孩子们有广博的历史面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平时一般多看与历史相关的书籍、等等,往往对历史把握的较好。

第三,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是什么?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还与做题方法有密切关系的。一般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要通读材料,悟出材料的最核心意思,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了。

而且,在做历史选择题的过程中,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和表面现象,抓住历史背后的本质和经济、生产力根源。

文综历史怎么提高成绩?

文综三科中,历史选择题是错的最多的,12个选择题,错6个及以上的大有人在,错4个算是好的,错2个算是高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相对来说,历史题的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那么有没有提升选择题正确率的技巧呢?当然有!

我是“赢在高三”,一名长期奋斗在高三一线的老师,关注我给你更多更专业的指导!

第一,要分清选择题错误类型,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错误类型有两类:知识性错误和技能性错误,前者是由于知识记忆不准,理解不到位导致的;后者是因为审题不清,漏掉关键条件或关键词导致的。对于前者,要加强核心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记忆;后者则要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请看第二点!

第二,审题的关键是做好“三审三辨” 。所以“三审”,是指对题干的时空限定词、核心词和求答词进行重点审,缺一不可!时空限定词,是最具历史特色的词,也是题目最重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很多答案就没法选,比如2017年全国卷1中的《又是斯大林格勒》,这个题目隐含着一个时空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是做题的关键;求答词,是说明这个题考查的方向,比如反映了、这表明、主要原因、旨在等等,审不对,就会答非所问,甚至是因果倒置。核心词,是题目的题眼,需要重点理解!

“三辨”,即对材料进行三个辨别,即:对不对,有没有,全不全!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往往栽在“对不对”上;能力不足的同学,往往错误“有没有”上;第三种类型要求最高,题目中往往很少涉及或者不涉及。

第三,分享几个实用答题小技巧!

1、根据题号确定考查内容:全国卷高考选择题考查内容基本上固定:中国古代史4个(先秦、秦汉、唐宋、明清各1个);中国近代史3个(抗日战争占1个);中国现代史1个;世界古代史1个;世界近代史1个;世界现代史2个。而且题号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根据题号,能知道考查内容,比如去年错答率较高的《又是斯大林格勒》,如果知道该题考查的是二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也可以做对。

2、弃用绝对词,巧用程度词!

选项中出现“开始、完全、普遍”等绝对词往往都是错误的;出现“有所、某些、一定程度上”等词语,往往都是正确的。

3、下位概念变上位概念!

材料中出现“皇帝”,选项中往往变成“统治者”;材料中出现君臣或父子,选项中往往变成“”等等,这在反映了题目中很常见。

文章标签: # 选择题 # 历史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