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桦甸高考成绩_吉林桦甸高考成绩查询

tamoadmin 2024-07-19 人已围观

简介1.桦甸在哪2.桦甸中考2023分数线公布3.吉林市内所有高中排名4.桦甸市 高中5.桦甸市第四中学的历史沿革6.桦甸四中7.吉林省重点高中排名吉林市高考考场分布如下:吉林市城区高考考点共设有12个包括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吉林市第二中学、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毓文中学、吉林市实验中学、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吉林市第四学、吉林市江城中学、吉林市第学、吉化第一高级中学、吉林市第学、吉化第三中学。其林一中考

1.桦甸在哪

2.桦甸中考2023分数线公布

3.吉林市内所有高中排名

4.桦甸市 高中

5.桦甸市第四中学的历史沿革

6.桦甸四中

7.吉林省重点高中排名

桦甸高考成绩_吉林桦甸高考成绩查询

吉林市高考考场分布如下:

吉林市城区高考考点共设有12个包括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吉林市第二中学、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毓文中学、吉林市实验中学、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吉林市第四学、吉林市江城中学、吉林市第学、吉化第一高级中学、吉林市第学、吉化第三中学。

其林一中考点考生人数最多,达到2492人。永吉、舒兰、磐石、蛟河、桦甸,每个外县市分别有2个考点,外五县市设有10个考点。

高考是全国性的统一选拔考试,是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重要途径。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考试,也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高考一般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科目,主要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等,也有地区性、专业性等样式的试题。高考成绩是评估中考生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前途的主要依据,成绩排名也是考生被大学录取的首要因素之一。

高考前准备

1、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包括时间、学科、内容等方面的规划,以确保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考试内容。

2、复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如读书笔记、做题、刷题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健康饮食:注意饮食健康,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食、熬夜等不良习惯,以维护好身体健康。

4、积极锻炼:适当的锻炼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比如慢跑、打球、游泳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和避免运动损伤。

5、放松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要保持一个放松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考试环境和压力,巩固自信心,减轻考试的心理负担。

6、适量:适度的和放松是为了排解考前紧张情绪的好方法,放松身心,调节自己的情绪。

桦甸在哪

八点。

桦甸市职业教育中心系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创于1980年的桦甸市技工学校。2003年8月,市委市决定进行整合将桦甸市第第二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与桦甸市技工学校合并,成立桦甸市职业教育中心。2009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以优质的教育教学培育出一批批实用人才。在省市技能竞赛中学校屡获奖项,在历届高考中录取率达98%以上,其中本科率50%以上,居吉林市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实习及就业供不应求,社会反响良好,受到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100%,满意率96%以上。

桦甸中考2023分数线公布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南、松花江上游,幅员面积625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5%,是吉林省幅员面积较大的市(县)之一。桦甸市东界敦化,南临靖宇、抚松、辉南,西接磐石,北与永吉、蛟河毗连。绝对地理位置为东经126°16′-127°45′,北纬42°34′-43°29′。

桦甸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的前缘,地势起伏,东南、西北高,中间低,是典型的半山区。境内南楼山最高,海拔1404米,错草沟屯地势最低,海拔仅249米,高低相差达1155米。全市总的地貌结构特征为“八分山林,一分田,一分草地、村屯、道路和水面”。

桦甸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7℃,10.0℃以上活动积温年平均2731℃;年平均日照为2379小时,日照率为54%;年平均降水为748.1毫米,且多集中于7至8月份;初霜多在9月20日前后出现,终霜在5月15日后结束,无霜期平均为125天左右,适合各种早中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桦甸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西距磐石67公里,北距吉林市110公里,距吉林市飞机场130公里,距省会长春市240公里。到2004年末,已建成公路90条,通车里程1106.8公里,烟(筒山)白(山镇)铁路桦甸段92.5公里,有14个站、所。正在修建的长春―长白山国家一级公路穿境而过。

行政区划

桦甸市共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街道、1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1112个自然屯、113个居民委、1079个村民小组。全市总户数13.08万户,人口44.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6万人,城区人口14.6万人。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19个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9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5%。2001年3月被吉林市确定为建设中等城市试点,赋予部分地级管理权限。

桦甸市城区位于桦甸市中部偏西南的辉发河畔,市区地势平坦,周围群山环绕,交通方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

经济开发区位于市区西北部,规划面积6.2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

5镇:红石砬子镇、夹皮沟镇、二道甸子镇、八道河子镇、常山镇。

6乡:横道河子乡、桦树林子乡、乡、苏密沟乡、公吉乡、桦郊乡。

5个街道办事处:胜利街道、启新街道、明桦街道、新华街道、永吉街道。

历史沿革

桦甸是古肃慎部族的故土,其后裔女真等部族相继生息繁衍于此。唐玄宗元年(713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人专称其为渤海,“渤海国”名称由此而来。其子孙因袭唐朝典制,传至十一世大仁秀、十二世大彝尊(835年)在辖境内完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的建置,成为辽东盛国。辉发河故道南岸的苏密甸子(粟末的音转)系冲积盆地,平坦开阔,近山傍水,“为水陆之要冲”,境东有绵亘四十余里的张广才岭为屏障,渤海国在此设长岭府治,领瑕、河二州,建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古城(即那丹佛勒城),是当时营州道上的重镇。桦甸即渤海王朝长岭府属地。苏密古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1月29日)御批设县,定名桦甸,为吉林府所辖。设治后,历经清代、中华民国、东北沦陷及国民党占领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行政区划变动繁复,1988年5月25日经院批准撤县设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吉林省东部山区的经济强县(市)之一。

经济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93.2亿元,增长2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4亿元,增长44.8%,增幅创历史新高。市属规模工业产值实现10.5亿元,利润实现1.65亿元,分别增长26.2%和2.3倍。民营经济实缴税金1.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6万人。农业总产值实现30亿元,增长7.8%。粮食总产量达到40.3万吨。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25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亿元,增长18.4%。进入2005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行列,分别居第93位和第21位。

城市建设

桦甸市建设城区面积为15.08平方公里。几年来,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要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大手笔规划、大力度筹资、大气魄建设,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先后完成桦甸大街、人民路、光明路等15条街路的柏油路面铺设,城市道路总长为38.5公里,总面积为58.33万平方米。完成次干道和巷路红砖硬覆盖147条。完成主要街路人行道硬覆盖标准化改造。完成绿化面积334公顷,绿地覆盖率33.21%,人均占有绿地面积2.04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总长27.29公里。建成7家大型供热站,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楼房建筑总面积达到285.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185.2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为11.6平方米,建成17个住宅小区,开发6处重点商业街区,建成9座大型综合商场和5个商贸市场,辐射周边十几个县市,成为区域商品集散地。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特别是投资1亿元、体现桦甸特征的“生态带状公园”清水绿堤工程完工。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将通过招大商、建精品的引资手段,建成一批高档次的宜居小区和集居住、购物、于一体的高品位小区,使房地产开发与城市主体相一致,为桦甸城市发展提供条件。

科学技术

2001年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发展思想,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强化科技管理,狠抓科技培训,全面落实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形成了上下联网、左右成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体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健全了农业经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132个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每年落实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0项以上,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2%以上。强化了对农业新技术的科技培训。全市共建立了17个农科教培训基地,142个村成立了农民夜校,每年利用“科技之冬”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群众授课达600多课时,举办各类培训班1600多场次。

农民新技术园区式管理收效显著。全市共建科技示范园区6个,即:桦郊乡等离子体示范园区;桦郊乡中药材示范园区;红石镇玉米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北台子乡植桑养蚕示范园区;常山绿色蔬菜示范园区;公吉乡林果药间作示范园区。其中,公吉乡联合村试验田实现了半山区玉米高产新突破(亩产达1005公斤)。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桦甸市文化、教育、卫生、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争取了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取得良好效果。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高考、中考升学率位居地区前列。教师进修学校、职教中心、四中、特殊教育学校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级示范校。一中新校区一期工程及二中、三中、四中、八中、新华小学、向阳小学和10所乡镇中小学改扩建任务全面完成,总面积达6.87万平方米。市医院门诊综合楼新建和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改扩建项目交付使用。南环市场、八道河子农贸市场正式启动,百姓超市改建工程全面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成效显著。苏密枫雪谷、肇大鸡山吊水壶景区、白山湖、“农家乐”等旅游开发项目取得初步进展。电视连续剧《关东金王》摄制完成,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馆和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市歌舞团连续十年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演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获国际、国家和省赛事好成绩。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评审和省级卫生城复查验收。70%以上的自然屯实现有线电视城乡同网。完成了“两台”硬盘播出工程,实现自播数字化。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68‰,生育率达到92.5%,保持了全省计生一类县荣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志编撰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落实“三条保障线”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运转平稳健康。全面启动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健全了农村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合乡并镇圆满完成,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不断优化,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启动。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5.6平方米和23.6平方米,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00元和36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5.9%。

吉林市内所有高中排名

2023年桦甸中考分数线公布时间是2023年7月13日,考试介绍如下:

一、中考简介: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中国将这几科考试科目规定为国家课程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中考在高考之后进行,具体时间各地自行确定。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水平性考试和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毕业考试的命题考试由学校组织实施,各科考试成绩的呈现可以用百分制,也可以用等级制。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中考新政策:

中考考试科目和总分不变,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和体育为计入中考成绩科目,总分为680分。在保持考试内容标准和分值不变的情况下,将考试项目全部设置为选考项。

为进一步做好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工作,经深入调查、广泛征询、反复论证、综合研判并结合西藏自治区实际,决定调整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项目。

实行考前网上填报志愿不变,实行传统梯度志愿性质不变,录取标准不变,严格执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严格执行招生不变,严格按照相关文件上的招生执行,不超招生,考生按时填写志愿进行报考。

桦甸市 高中

关于吉林市内所有高中排名如下:

吉林市第一中学校、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吉化毓文中学、吉林市第十二中学、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吉林松花江中学、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吉林市实验中学、吉林省永吉实验高级中学、桦甸市第四中学。

吉林市第一中学创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始名吉林中学堂。历经吉林省立第一中学校、吉林省立吉林两级中学校、吉林省立第三商科国民高等学校、吉林省立吉林第一高级中学、吉林省立吉林联合高级中学。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占地面积20678平方米,建筑面积28070平方米。自建校以来,秉承“关注学生个体的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育德至仁 、育才至广”的校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连创辉煌,高考连续19年位居吉林地区第二名。

2011年高考我校陈俊男同学勇夺吉林市理科高考状元, 2013--2019年高考重点大学进线人数都在400人左右,二本大学进线人数都在900人左右。学校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21所国家“985”和“211工程”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

桦甸市第四中学的历史沿革

1.桦甸四中,从很久以来就一直是桦甸学生们最想进的学校,重点高中,教学质量高,好学生很多,入取分数线很高,所以好学生都被他们给收刮走了,不到分数线的自费的费用也很高,近年来好像要一万左右,我就是这里毕业的,在这里学习环境很好,同时竞争也很激烈的,比较适合学习型的学子们进来,我就是比较学习型的了,呵呵~

2。桦甸一中,一直跟桦甸四中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两个学校在桦甸的知名度都很高,而且我的父亲也在这里工作,现在建立新的教学楼,学校很漂亮,环境也很好,师资力量也很强大,近年来听说都是从东北师大,吉大来的老师,它的高考分数也不低,近年来也是许多学子竞相挤着进来的,有些分数不够的走后门都没用的,因为分数太低了,所以此所学校也是相当的不错,我家的亲戚好几个都毕业这里,还有一个在这里正在读高中,学习环境很不错,竞争也很激烈,近年来考入重点大学的也很多。

3.桦甸八中,在桦甸市的郊区,比较偏僻一些,而且教学能力和师资上都比前两个逊色不少,我去过那里看表妹,从学校的外观来看,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农村化,但与许是因为它的普通才能入取想上学的各种学生,因为它的入学分数没有很高的限制,考不上前两个学校的学生还有个落脚点就是这里了。

说了这么多,楼主要是感觉有用就给我加点分哦~·我写的完全是亲眼亲身的体会啊,因为我家里好多人都是从事教育的哦~

桦甸四中

学校建立以后,全校教职工,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使学校很快就建立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钻研业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3年86人升入高中和中专,为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966年学校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之中,惨遭破坏。12年,学校开始抓知识教育。语文组教师大胆提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加强了字、词、句、章教学,在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江城日报》发表了《字、词、句、章教学初探——桦甸四中语文教学改革调查报告》。13年吉林市教育局在该校召开“吉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听取了该校的经验介绍和祖是寻老师的《生命线》一课的教学公开课,明令推广该校的语文教学经验。18年春天,吉林市教育学院组织地区中学语文大型巡回听课、评课活动,在桦甸做总结,该校选派祖是寻和许鸥老师出了《海市》、《歌声》等公开课,位居地区前列,学校在地区颇有名气。

18年晋升为省级重点中学后,尉青林、唐庸、闫吉伦等书记和校长先后主持学校工作。学校以“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指导思想,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教学成绩迅速提高。19年被高校录取67名学生,位居地区外五县重点中学之首。吉林市教育局在蛟河一中召开重点学校领导会议,总结高考情况,该校敢抓教学质量、克服教师不足之困难的精神得到充分肯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掀起教学改革热潮。1985年,化学教师魏晓林在教学改革中总结出“导、谈、点、议、练”五字教学法,得到省教育学院的认同,被纳入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省推广。教师刘培志参加地区重点学校体育公开课活动,荣获三等奖。

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举办了教学“百花奖”评奖活动。年—1985年有20余位教师获得县级和校级教学百花奖优胜者称号。用自编和引入相结合的方法组织高考复习题,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能力训练,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2年吉林地区重点校化学课实验考试,共取22名,该校进线3名,这一年的高考物理平均分位居地区第一。年和1985年两年高考,该校化学平均分位居地区第一,1985年高考在全地区16所重点学校中,数学和化学平均分分别高出地区8—10分,1986年高考,外语平均分高出地区8分。四中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摇篮。 1987年10月,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管理为保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把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个性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努力造就具有高素质、高智能、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目标并认真落实。

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管理,深入改革,狠抓“双基”教学和智能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1998年四中升入高等学校的人数首次突破600大关,王福民同学以685分的成绩名列吉林省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

作为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地区教委的要求,改革内部管理机制。1999年,学校正式实施第一轮内部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内改津贴制,改变了过去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对教职工积极工作、奋发向上,参加函授学习,提高学识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学校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收集整理、修改补充,形成了《桦甸四中学校规章制度汇编》一书,推动了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学校以管理作为质量提高的保证,制定了“六化”管理目标,对教师的职责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形成了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系统,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高效、畅达运行,实现了以章治校的目标。

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教师有规划、有方案,目标明确,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从1991年开始,以特级教师黄履忠和国优教师于文清、陈国顺为榜样,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开展了教师大练基本功和“一优两评” 活动,通过“一优两评”即优质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加强教学研究,1993年提出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讨“一纲多本”教学方法。1995年开展了“必修与选修,大纲与说明的关系”的研究,对基础年级与高三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探索研究,开展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同步改革的研究,充分发挥了科研的先导和提升作用。学校认真落实《拜师方案》和“桦甸市教育工作222工程”,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了优秀教师的培养。涌现出一批桦甸市“全天候”教师、“双十佳”青年教师,并有7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叶有龄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吉林省优秀校长。

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1994年创办学生业余党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彻底改变了校容校貌。各种小品景观和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完成了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建起了阶梯教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做到新老三室并重。1996年建造了一栋图书馆楼,为建设一流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10月,吉林市督学室代表省督学室对该校检查评估,认为学校办学成果较为突出。 2000年,学校蓄历史厚积之力,承世纪进取之魂,以人为本,制定了《桦甸四中五年发展规划》,树立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在地区位居一流,高标准办学,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特色,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我市重点中学由一所发展为两所,外地高中又纷纷来到桦甸市以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一些优秀生源发生较大分流;因为年龄渐大,许多名优教师逐渐退休离岗;部分骨干教师被外地学校挖走,办学规模扩大,青年教师补充多……

生源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则是教学质量提高、吸引优质生源的保证。四中面临着新的考验,但坚强的四中人不会对困难低头。2001年学校启动了首轮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立足本校实际,打造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教师队伍。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实现新教材、新课程全员培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组织名师示范课、新教材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等,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取得显著成果。教师队伍向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发展。在211名教职员工中,拥有高级教师49人,国家、省、地市级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4人,正在读研究生课程和已获研究生学历的8人。2005年启动的第二轮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将继续发挥校本研训功能,探索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机制。

吉林省重点高中排名

>

桦甸四中坐落在北国金城——桦甸市,1960年创建时为初级中学,12年过渡为完全中学,18年经省批准,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0年撤消初中部,成为高级中学,改名为桦甸县高级中学。1987年桦甸县撤县变市,恢复名称为桦甸市第四中学,2004年跻身于39所省级示范校行列。

几代人的共同奋斗,近半个世纪的深厚积淀,使学校形成了“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校风、“为人生的成功做准备”的校训和“乐学、善学、勤学、博学”的学风,凝聚了以“奉献、钻研、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四中精神,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位居地区前列,高考升学率、重点高校录取率一直位居外五县同类校榜首。

春风沐浴,桃李芬芳。成为重点高中以来,学校有2000余名毕业生考入复旦、同济等全国重点大学。其中考入清华大学8人,北京大学17人,中国人民大学14人,中国科技大学17人。大批优秀人才成为社会各界的栋梁。

建校之初只有8个教学班,学生400人,25名教工。占地22116平方米,校舍面积4780平方米。经过45年的发展,现在已有67个教学班, 3370名在校生,211名教职员工。校园面积63100平方米,校舍面积29925平方米。1960年—1987年 质量立校育桃李

学校建立以后,以吕凤友、刘助国、柳明陶等为主要领导的建校元老们带领全校教职工,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使学校很快就建立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钻研业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3年86人升入高中和中专,为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966年学校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之中,惨遭破坏。12年,学校开始抓知识教育。语文组教师大胆提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加强了字、词、句、章教学,在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江城日报》发表了《字、词、句、章教学初探——桦甸四中语文教学改革调查报告》。13年吉林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吉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听取了我校的经验介绍和祖是寻老师的《生命线》一课的教学公开课,明令推广我校的语文教学经验。18年春天,吉林市教育学院组织地区中学语文大型巡回听课、评课活动,在桦甸做总结,我校选派祖是寻和许鸥老师出了《海市》、《歌声》等公开课,位居地区前列,学校在地区颇有名气。

18年晋升为省级重点中学后,尉青林、唐庸、闫吉伦等书记和校长先后主持学校工作。学校以“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指导思想,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教学成绩迅速提高。19年被高校录取67名学生,位居地区外五县重点中学之首。吉林市教育局在蛟河一中召开重点学校领导会议,总结高考情况,我校敢抓教学质量、克服教师不足之困难的精神得到充分肯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掀起教学改革热潮。1985年,化学教师魏晓林在教学改革中总结出“导、谈、点、议、练”五字教学法,得到省教育学院的认同,被纳入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省推广。教师刘培志参加地区重点学校体育公开课活动,荣获三等奖。

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举办了教学“百花奖”评奖活动。年—1985年有20余位教师获得县级和校级教学百花奖优胜者称号。用自编和引入相结合的方法组织高考复习题,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能力训练,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2年吉林地区重点校化学课实验考试,共取22名,我校进线3名,这一年的高考物理平均分位居地区第一。年和1985年两年高考,我校化学平均分位居地区第一,1985年高考在全地区16所重点学校中,数学和化学平均分分别高出地区8—10分,1986年高考,外语平均分高出地区8分。四中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摇篮。

1988年—1999年 励精图治铸辉煌

1987年10月,叶有龄同志主持学校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管理为保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把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个性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努力造就具有高素质、高智能、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目标并认真落实。

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管理,深入改革,狠抓“双基”教学和智能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1998年四中升入高等学校的人数首次突破600大关,王福民同学以685分的成绩名列吉林省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

作为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地区教委的要求,改革内部管理机制。1999年,学校正式实施第一轮内部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内改津贴制,改变了过去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对教职工积极工作、奋发向上,参加函授学习,提高学识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学校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收集整理、修改补充,形成了《桦甸四中学校规章制度汇编》一书,推动了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学校以管理作为质量提高的保证,制定了“六化”管理目标,对教师的职责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形成了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系统,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高效、畅达运行,实现了以章治校的目标。

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教师有规划、有方案,目标明确,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从1991年开始,以特级教师黄履忠和国优教师于文清、陈国顺为榜样,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开展了教师大练基本功和“一优两评” 活动,通过“一优两评”即优质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加强教学研究,1993年提出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讨“一纲多本”教学方法。1995年开展了“必修与选修,大纲与说明的关系”的研究,对基础年级与高三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探索研究,开展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同步改革的研究,充分发挥了科研的先导和提升作用。学校认真落实《拜师方案》和“桦甸市教育工作222工程”,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了优秀教师的培养。涌现出一批桦甸市“全天候”教师、“双十佳”青年教师,并有7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叶有龄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吉林省优秀校长。

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1994年创办学生业余党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彻底改变了校容校貌。各种小品景观和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完成了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建起了阶梯教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做到新老三室并重。1996年建造了一栋图书馆楼,为建设一流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10月,吉林市督学室代表省督学室对我校检查评估,认为学校办学成果较为突出。

2000年——现在 彰显特色创新业

2000年,胡亚贤同志就任四中校长。学校蓄历史厚积之力,承世纪进取之魂,以人为本,制定了《桦甸四中五年发展规划》,树立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在地区位居一流,高标准办学,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特色,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我市重点中学由一所发展为两所,外地高中又纷纷来到桦甸市以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一些优秀生源发生较大分流;因为年龄渐大,许多名优教师逐渐退休离岗;部分骨干教师被外地学校挖走,办学规模扩大,青年教师补充多……

生源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则是教学质量提高、吸引优质生源的保证。四中面临着新的考验,但坚强的四中人不会对困难低头。2001年学校启动了首轮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立足本校实际,打造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教师队伍。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实现新教材、新课程全员培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组织名师示范课、新教材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等,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取得显著成果。教师队伍向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发展。在211名教职员工中,拥有高级教师49人,国家、省、地市级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4人,正在读研究生课程和已获研究生学历的8人。2005年启动的第二轮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将继续发挥校本研训功能,探索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机制。

学校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实施教学质量跟踪考核制度、领导包保学科组制度,建立了教学工作档案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发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职能作用,建立学科组整体竞争的优势,发挥团队力量,实现共享,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在科研兴校思想指导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挖掘和利用地方教育开发校本课程,先后编辑了12本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课程,其中《桦甸史专题讲座》等5本教材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形成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补充、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调剂的课程体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积极开展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开设综合实践课教学和学习方法指导课,编写了总计30万字的《学科学法指导汇编》《学生学法交流文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

学校积极承担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走出了“以科研育骨干,以骨干带课题,以课题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的科研兴校之路。“九五”期间有5个省市级课题结题并获得验收,获得优秀成果奖。“十五”期间,完成了12项科研课题的研究。2000年以来,有百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地区学术活动中获奖,有60余篇论文获得公开发表,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骨干队伍,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传统校”和“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校”。

学校德育工作立足时代和学生特点,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德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制度,德育活动资金充足,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局面。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组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编写教材安排课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电话和信箱,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利用每年一度的军训活动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业余党校开办十年来,累计培训学员3141人,培养重点积极分子322名,发展学生党员28名,德育工作开创出崭新局面。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2001年起,学校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培训,数学、化学、物理和英语四个学科相继开展了系统的竞赛辅导。有42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其中,数学16人,物理2人,化学12人,英语12人。2002年,李加生同学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吉林省一等奖、吉林地区第一名的出色成绩。金相国等一批教师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艺术节系列教育活动,成立了校刊校报编辑部、学生海帆文学社和青春之声广播站,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体育卫生工作比较突出,多年来,为上级体育院校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

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2001年以来,先后实现了计算机教学和理化生教学实验设施的高标准配置,装备了先进的多功能专用教室和多媒体电教室,校园网络完善。电化教学手段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2年晋升为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2003年9月,学校和吉林市教育学院中学部联合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全市300名教师和教研员参加,充分展示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收到良好效果。

2004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为了创办省示范性高中,市委、市决定为我校移地建设新校区。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奋斗,使新校区如期交付使用,学校实现整体迁移。新校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动场能够容纳400米环形跑道,建有标准的宿舍楼和学生食堂。“新三室”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能满足教学需要。新建图书馆总面积2300多平方米,含藏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12万3千余册图书和丰富的电教软件及音像资料,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建筑规模、藏书数量、管理机制方面,图书馆走在了吉林地区同类学校的前列。

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秀,高考、会考成绩显著,在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开办学生业余党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20多项省市级荣誉,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吉林省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吉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桦甸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

2003年高考,10人突破600分大关,4人进入吉林省前15名,地区前10名,8人进入地区前20名。徐祯元、绳皓文、吴桐考入清华大学,李加生、孙伟考入北京大学。在省内和地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年11月21日,吉林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地区高三教学工作会议,我校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与会人员阅读了我校的教学管理业务档案,并观摩了10节教学公开课。2005年高考,有138人突破600分,张俏、蒋广喜成为地区外五县文理高考状元。2004年,省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组对我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学校2005年顺利跻身于39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四十五年风雨历程,四中人用智慧和汗水镌刻多彩的年轮;展望美好未来,四中将抓住学校发展的根本,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在千帆竞发、百花争艳的教育天地中展示更加独特的魅力!

信息来源于:.hdszbbs.cn(桦甸四中论坛学校简介)

吉林省重点高中排名如下:

吉林市第一中学校、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吉化毓文中学、吉林市第十二中学、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吉林松花江中学、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吉林市实验中学、吉林省永吉实验高级中学、桦甸市第四中学。

初中毕业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考试。

它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中国将这几科考试科目规定为国家课程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中考在高考之后进行,具体时间各地自行确定。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水平性考试和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也就是说,以往的“中考”是一考定输赢,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全科开考、学完即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建立有利于高中学校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试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文章标签: # 学校 # 教育 #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