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总结_氧化还原反应高考计算

tamoadmin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计算!!!2.氧化还原反应怎么计算?3.氧化还原反应如何计算得失电子数4.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怎样计算5.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要领6.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1、2NH3+3NO=催化剂=3N2+H2O解释:NO的N是+2价NH3的N是-3价,N2的N是0价,+2x3-3x2=0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2、氧化产物是还原剂变过来的产物(还原剂被氧化,

1.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2.氧化还原反应怎么计算?

3.氧化还原反应如何计算得失电子数

4.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怎样计算

5.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要领

6.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总结_氧化还原反应高考计算

1、2NH3+3NO=催化剂=3N2+H2O解释:NO的N是+2价NH3的N是-3价,N2的N是0价,+2x3-3x2=0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2、氧化产物是还原剂变过来的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后的产物简称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是氧化剂变过来的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后的产物简称还原产物)

因为在这个反应氧化剂是NH3,而还原剂是NO,里面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N2,2.8/28g/mol=0.1molN2,即0.2molN,而反应中2molNH3和3molNO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mol的N,所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只有NO=0.6mol,NH3=0.4mol,因为他们两之和为2mol。

总共有两种情况1、NH3=1.4mol,NO=0.6mol,2、NH3=0.4mol,NO=1.6mol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1、由于参加反应的HCl为16mol,但是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被还原的)为10mol,而参加反应的还原剂KMnO4全部被氧化为2mol,所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在KMnO4里Mn的化合价为+7价,MnCl2里Mn的化合价为+2价,化合价升降为5,即在此反应中1molKMnO4转移电子5mol;在HCl里Cl的化合价为-1价,Cl2里化合价为0价,化合价升降为1,即在此反应中1molHCl转移电子1mol;根据电子守恒,假设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为x,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y,则有5x=y,得x:y=1;5,即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希望这样解释你能明白...

氧化还原反应怎么计算?

这是一个简单的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题

我将这种题目的解法步骤写给你看 你就会了

化合价升高

S:+4→+6 失电子总数为2e-*24*0.05mol = 2.4mole-

化合价降低

Cr:+6→x 得电子总数为(6-x)e-*20*0.02*2mol(特别注意最后的这个2 因为一个K2Cr2O7中含有2个+6价的Cr元素)

得失电子守恒 (6-x)e-*20*0.02*2mol= 2.4mole-

解得x=3

氧化还原反应如何计算得失电子数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培养的一项基本技能。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原则

反应中还原剂化合剂升高总数(失去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得到电子总数)相等,

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

下面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配平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配平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变化,找出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

例1:Fe3O4+CO ? Fe+CO2

分析:找出关键元素氧,观察到每一分子Fe3O4反应生成铁,至少需4个氧原子,故此4个氧原子必与CO反应至少生成4个CO2分子。

解:Fe3O4+4CO 3Fe+4CO2

有的氧化-还原方程看似复杂,也可根据原子数和守恒的思想利用观察法配平。

例2:P4+P2I4+H2O ? PH4I+H3PO4

分析:经观察,由出现次数少的元素原子数先配平。再依次按元素原子守恒依次配平出现次数较多元素。

解:第一步,按氧出现次数少先配平使守恒

P4+P2I4+4H2O ? PH4I+H3PO4

第二步:使氢守恒,但仍维持氧守恒

P4+P2I4+4H2O PH4I+H3PO4

第三步:使碘守恒,但仍保持以前调平的O、H

P4+5/16P2I4+4H2O ? 5/4PH4I+H3PO4

第四步:使磷元素守恒

13/32P4+5/16P2I4+4H2O 5/4PH4I+H3PO4

去分母得

13P4+10P2I4+128H2O 40PH4I+32H3PO4

2、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也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配平关键是找出前后出现“个数”最多的原子,并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3:Al+Fe3O4 ? Al2O3+Fe

分析:出现个数最多的原子是氧。它们反应前后最小公倍数为“3? 4”,由此把Fe3O4系数乘以3,Al2O3系数乘以4,最后配平其它原子个数。

解:8Al+3Fe3O4 4Al2O3+9Fe

3:奇数偶配法

奇数法配平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并使其单(奇)数变双(偶)数,最后配平其它原子的个数。

例4:FeS2+O2 ? Fe2O3+SO2

分析:由反应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是具有单数氧原子的FeS2变双(即乘2),然后配平其它原子个数。

解:4FeS2+11O2 2Fe2O3+8SO2

4、电子得失总数守恒法

这种方法是最普通的一方法,其基本配平步骤课本上已有介绍。这里介绍该配平时的一些技巧。

(栈┱?宸?/P>

对某些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一种物质中有多个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可以把这种物质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例5:

FeS+H2SO4(浓) Fe2(SO4)3+S+SO2+H2O

分析:先标出电子转移关系

FeS+H2SO4 1/2Fe2(SO4)3+S+SO2+H2O

该反应中FeS中的Fe,S化合价均发生变化,可将式中FeS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硫和铁两元素均失去电子,用一个式子表示失电子总数为3e。

2FeS+3H2SO4 Fe2(SO4)3+2S+3SO2+H2O

然后调整未参加氧化还原各项系数,把H2SO4调平为6H2SO4,把H2O调平为6H2O。

解: 2FeS+6H2SO4 Fe2(SO4)3+2S+3SO2+6H2O

(二)零价法

对于Fe3C,Fe3P等化合物来说,某些元素化合价难以确定,此时可将Fe3C,Fe3P中各元素视为零价。零价法思想还是把Fe3C,Fe3P等物质视为一整价。

例7:

Fe3C+HNO3 ? Fe(NO3)3+CO2+NO2+H2O

Fe3C+HNO3 Fe(NO3)3+CO2+NO2+H2O

再将下边线桥上乘13,使得失电子数相等再配平。

解:

Fe3C+22HNO3(浓) 3Fe(NO3)3+CO2+13NO2+11H2O

练习:

Fe3P+HNO3 Fe(NO3)3+NO+H3PO4+H20

得3Fe3P+41HNO39Fe(NO3)3+14NO+3H3PO4+16H2O

(三)歧化反应的配平

同一物质内同一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化反应。配平时将该物质分子式写两遍,一份作氧化剂,一份作还原剂。接下来按配平一般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原则配平,配平后只需将该物质前两个系数相加就可以了。

例8:

Cl2+KOH(热)? KClO3+KCl+H2O

分析:将Cl2写两遍,再标出电子转移关系

3Cl2+6KOH KClO3+5KCl+3H2O

第二个Cl2前面添系数5,则KCl前需添系数10;给KClO3前添系数2,将右边钾原子数相加,得12,添在KOH前面,最后将Cl2合并,发现可以用2进行约分,得最简整数比。

解:

3Cl2+6KOH KClO3+5KCl+3H2O

(四)逆向配平法

当配平反应物(氧化剂或还原剂)中的一种元素出现几种变价的氧化—还原方程式时,如从反应物开始配平则有一定的难度,若从生成物开始配平,则问题迎刃而解。

例9:

P+CuSO4+H2O Cu3P+H3PO4+H2SO4

分析:这一反应特点是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较多,在配平时可选择变化元素较多的一侧首先加系数。本题生成物一侧变价元素较多,故选右侧,采取从右向左配平方法(逆向配平法)。应注意,下列配平时电子转移都是逆向的。

P+CuSO4+H2O Cu3P+H3PO4+H2SO4

所以,Cu3P的系数为5,H3PO4的系数为6,其余观察配平。

解:

11P+15CuSO4+24H2O 5Cu3P+6H3PO4+15 H2SO4

5、原子个数守恒法(待定系数法)

任何化学方程式配平后,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个数相等,由此我们可以设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分别是a、b、c 。

然后根据方程式两边系数关系,列方程组,从而求出a、b、c 最简数比。

例10:KMnO4+FeS+H2SO4? K2SO4+MnSO4+Fe2(SO4)3+S+H2O

分析:此方程式甚为复杂,不妨用原子个数守恒法。设方程式为:

aKMnO4+bFeS+cH2SO4 d K2SO4+eMnSO4+fFe2(SO4)3+gS+hH2O

根据各原子守恒,可列出方程组:

a=2d (钾守恒)

a=e(锰守恒)

b=2f(铁守恒)

b+c=d+e+3f+g(硫守恒)

4a+4c=4d+4e+12f+h(氧守恒)

c=h(氢守恒)

解方程组时,可设最小系数(此题中为d)为1,则便于计算:得a=6,b=10,d=3,

e=6,f=5,g=10,h=24。

解:6KMnO4+10FeS+24H2SO4 3K2SO4+6MnSO4+5Fe2(SO4)3+10S+24H2O

例11:Fe3C+HNO3 ? CO2+Fe(NO3)3+NO+H2O

分析:运用待定系数法时,也可以不设出所有系数,如将反应物或生成物之一加上系数,然后找出各项与该系数的关系以简化计算。给Fe3C前加系数a,并找出各项与a的关系,得

aFe3C+HNO3 aCO2+3aFe(NO3)3+(1-9a)NO+1/2H2O

依据氧原子数前后相等列出

3=2a+3? 3? 3a+2? (1-9a)+1/2 a=1/22

代入方程式

1/22 Fe3C+HNO3 1/22CO2+3/22Fe(NO3)3+13/22NO+1/2H2O

化为更简整数即得答案:

Fe3C+22HNO3 CO2+3Fe(NO3)3+13NO+11H2O

6、离子电子法

配平某些溶液中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常用离子电子法。其要点是将氧化剂得电子的“半反应”式写出,再把还原剂失电子的“半反应”式写出,再根据电子得失总数相等配平。

例11、KMnO4+SO2+H2O ? K2SO4+MnSO4+H2SO4

分析:先列出两个半反应式

KMnO4- +8H+ +5e Mn2+ + 4H2O ?

SO2 + 2H2O - 2e SO42- + 4H+ ?

将 2, 5,两式相加而得离子方程式。

2KMnO4+5SO2+2H2O K2SO4+2MnSO4+2H2SO4

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半反应。

1)氧化剂得电子的半反应式

稀硝酸:NO3- +4H+ + 3e NO + 2H2O

浓硝酸:NO3- +2H+ + e NO2 + H2O

稀冷硝酸:2NO3- +10H+ + 8e N2O + H2O

酸性KMnO4 溶液:MnO4- + 8H+ + 5e Mn2+ + 4H2O

酸性MnO2:MnO2 +4H+ + 2e Mn2+ + 2H2O

酸性K2Cr2O7溶液:Cr2O72- +14H+ + 6e 2Cr3+ + 7H2O

中性或弱碱性KMnO4 溶液:MnO4- + 2H2O + 3e MnO2? + 4OH-

2)还原剂失电子的半反应式:

SO2 + 2H2O - 2e SO42- + 4H+

SO32- + 2OH- - 2e SO42- + H2O

H2C2O4 - 2e 2CO2? +2H+

7、分步配平法

此方法在浓硫酸、硝酸等为氧化剂的反应中常用,配平较快,有时可观察心算配平。先列出“O”的设想式。

H2SO4(浓) SO2 + 2H2O +[O]

HNO3(稀) 2 NO+H2O +3[O]

2HNO3(浓) 2 NO2+H2O + [O]

2KMnO4+ 3H2SO4 K2SO4+2MnSO4+ 3H2O+5[O]

K2Cr2O7+ 14H2SO4 K2SO4+Cr2(SO4)3+ 3 [O]

此法以酸作介质,并有水生成。此时作为介质的酸分子的系数和生成的水分子的系数可从氧化剂中氧原子数目求得。

例12: KMnO4+ H2S + H2SO4 ? K2SO4+2MnSO4+ S + H2O

分析:H2SO4为酸性介质,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变。

KMnO4为氧化剂化合价降低“5”, H2S化合价升高“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10”。由此可知,KMnO4中氧全部转化为水,共8个氧原子,生成8个水分子,需16个氢原子,所以H2SO4系数为“3”。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怎样计算

第一个反应没有配平,应该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由0价变为+2,所以是失2个电子.,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在考虑一个反应的得失电子时还应考虑共有多少个铜得失电子,此反应中正好是一个所以是失两个电子。而N由+5变为+4,得一个电子,但是此反应中有两个N变价,所以应该得两个电子

第二个反应

后面的3*2是共有三个氧气分子,每个氧气分子含两个氧原子,相乘就是总共有六个氧原子变价,故变十二价。

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要领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计算方法如下:

双线桥法要点如下: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变化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化合价已经变化了的同一元素。升高、降低各一根箭头,越过方程式中间的等号。电子转移数目: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化合价改变元素的原子个数m×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个数ne-,即m×ne-。

单线桥法要点如下:线桥从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出发,指向反应物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箭头对准氧化剂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箭头不过“=”。在线桥上标明转移电子总数,不写得到或失去。

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都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它们的区别如下:箭头方向不同:双线桥法的箭头方向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而单线桥法则是从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标注方式不同:双线桥法在线桥上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而单线桥法则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

双线桥法是一种用于表示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桥接方法。其特点包括:两条平行线,表示两个相互平行的通道,用于承载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在双线桥上标注得失电子数目,且“得”和“失”的电子数目相等。双线桥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且可以较为简便地进行操作和计算。

单线桥法是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它只使用一个电极来测量电位变化。其特点包括,简洁明了:单线桥法只使用一个电极,相对于双线桥法来说,实验操作更简单,电路连接更简洁明了。

灵敏度高:由于只使用一个电极,单线桥法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可以检测到较小的电位变化。适用于低浓度样品:由于单线桥法中只有一个电极浸入待测液体中,相对于双线桥法来说,它更适合于低浓度样品的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较小:由于只使用一个电极,单线桥法的测量结果误差相对较小,精度较高。

学好化学的好处

理解自然现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例如为什么会出现日出、日落等现象,以及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改善生活质量:化学在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化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材料和化学品,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这些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化学家们还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科技发展:化学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家们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例如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同时,化学也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培养思维能力:学习化学需要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通过解决化学问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增强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激发探索精神:化学中充满了各种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其实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上来说就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可以从电子转移角度考虑问题

在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中

是-1价的氯被+5价的氯氧化为0加

同时+5价的氯还原为0价

可以简单的从化学方程式来看

KCl和KClO3的化学计量数比就是5:1那么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当然就是5:1了

也可以说因为+5价的氯到0价的氯需要获得5个电子

而-1价的氯到0价的氯要失去一个电子

难么只有让5个-1价的氯失去电子给1个+5价的氯了

还是5:1

同理

从得失电子角度考虑PbO2与Cr3+反应

1molCr3+变成Cr2O7需要失去3mol电子

因为Cr2O7中Cr是+6价

而1molPbO2变为Pb2+

只能得到2mol电子

所以需要1.5molPb2+了

这类题只要找准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这四点

然后判断电子转移情况就很清楚了

貌似没什么窍门

根据电子守恒这一点来解或许会简单些吧

FeCl3+Ag===FeCl2+AgC。

1、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强弱规律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应用: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或判断氧化剂和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发生反应。

3、先后规律

(1)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

(2)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或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4、价态规律

(1)高低规律

元素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元素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2)归中规律

①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即“只靠拢,不交叉”。

②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应用:判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的可能性。

(3)歧化规律

同种元素的中间价态生成高价和低价,即中间价―→高价+低价。

文章标签: # 反应 # 电子 # 氧化